什么情况下用仲裁

律师回答

法律分析:一、什么情况下用仲裁
按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当事人可就以下争议提请劳动仲裁:
1、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劳动者及劳动者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奖金、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包括因履行、变更、中止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4、因认定无效劳动合同(含部分无效)、事实劳动关系、特定条件下订立劳动合同、职工流动、用人单位裁减人员、经济补偿和赔偿发生的争议;
5、因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怎样进行劳动争议仲裁?
1、递交劳动仲裁申请书及相关证据;
2、申请书符合要求的,仲裁委员会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做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自做出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并组成仲裁庭;决定不予受理的,说明理由,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4、劳动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仲裁庭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
5、当事人接到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对申请人按照撤回申请处理,对被申请人可以缺席裁决。
6、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并将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7、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批准可以延期,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8、仲裁庭做出裁决前,申请人撤回仲裁申请的,仲裁庭经审查后,认为其撤回申请成立的,向双方当事人发出《准予撤回申请决定书》;但被申请人提出反申请的,不影响反申请的审理。
实践中,您在与用人单位之间因某些原因而发生了劳动争议后,在确定了该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来解决时,您可以准备好相关的证明材料向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

法律依据:《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什么情况下用到劳动仲裁

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权力受到单位的侵害,单位又不能给你补偿,与单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争议且没有达成一致,这时候就要申请仲裁。一般是: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因除名、辞退和辞...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不能仲裁

1、申请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2、申请请求不适当;3、逾期改变仲裁请求;4、超过仲裁时效;5、授权不明;6、不提供或者不充分提供证据;7、超过举证时限;8、不提供原始证据;9、证人不出庭作证;10、不按规定申请审计、评估、鉴定;1...查看全文

哪些情况下适用仲裁

法律分析:一、哪些情况下适用仲裁适用仲裁的情况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人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不可以依照仲裁法仲裁的范围:1.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查看全文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仲裁?

仲裁委员会可以受理满足条件的仲裁申请,开始处理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申请必须包括仲裁协议、明确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并符合本仲裁委员会的管辖范围。申请人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申请人也必须明确。...查看全文

司法鉴定是否适用工伤仲裁,什么情况下申请劳动仲裁

法律分析:一、司法鉴定是否适用工伤仲裁,什么情况下申请劳动仲裁工伤需要进行伤残鉴定的,不适用司法鉴定,而是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所以司法鉴定不适用工伤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劳动...查看全文

仲裁适用于什么情况

法律分析:无论仲裁委员会以什么理由不予受理,当事人都可以持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通知书,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受理,并作出判决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查看全文

仲裁适用于什么情况

法律分析:无论仲裁委员会以什么理由不予受理,当事人都可以持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通知书,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受理,并作出判决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不能用仲裁

一、什么情况不能用仲裁以下情况会不予以仲裁:1.申请人不具有主体资格;2.申请人与申请仲裁的争议无直接利害关系;申请人不是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当事人;申请人不是死亡职工的法定继承人及利害关系人。...查看全文

商事仲裁一般什么情况下可以仲裁

法律分析:仲裁的范围,即仲裁可以解决争议的范围,也就是争议的可仲裁性问题。我国《仲裁法》第2条、第3条与第77条对仲裁范围从不同角度作出相应的规定。 (一)可以依照仲裁法仲裁的范围《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可以仲裁公司

当事人可就以下争议提请劳动仲裁: 1、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劳动者及劳动者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奖金、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包括因履行、变更、...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申请劳动仲裁

法律分析: 用人单位与本单位劳动者之间,因与劳动有关的权利、义务、问题引起的纠纷,双方当事人均可申请仲裁。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可以劳动仲裁

律师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因确认劳...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可以劳动仲裁?

律师分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需要仲裁调解

当事人可就以下争议提请劳动仲裁: 1、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劳动者及劳动者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奖金、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包括因履行、变更、...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仲裁

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1.因开除、除名、辞退劳动者及劳动者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奖金、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包括因履行、变更、解除、终...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需要劳动仲裁

法律分析:1.因开除、除名、辞退劳动者及劳动者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奖金、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包括因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可以劳动仲裁?

律师分析: 在以下情况下可以劳动仲裁:(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仲裁协议无效

什么情况下协议无效 下列情况下协议无效:一、意思表示虚假的;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三、内容违背公序良俗的;四、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五、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劳动仲裁一裁终局

什么情况下劳动争议仲裁一裁终局 劳动争议仲裁一裁终局的情况有: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劳动者对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