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禁止反言原则法条

律师回答

一、原则
      禁止反言原则指当事人在进行民事活动、民事诉讼等行为时,在表示出相应的言词后,要对自己的言词负责,不得为己利而作出否定先前言词的言论。
      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在法庭上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记录,法官在判案时会充分考量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中的陈述。可见在法庭上说的每一句话都非常重要,有可能直接影响案件的结果。
      如果当事人在整个庭审中所陈述的内容前后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也就是存在“反言”的情形,此时当事人的陈述(不论是前面的陈述还是后面的陈述)被法官采纳的可能性很低,从而可能产生对当事人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们作为律师在代理案件中也会时刻注意禁止反言原则,尽量使自己的陈述前后保持一致,目的是最大程度争取法官的信任。同时,我们也会提醒当事人在庭审中不要有前后不一致的陈述。
      二、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诚实信用原则直接体现了禁止反言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29条规定:“当事人在庭审中对其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认可的事实和证据提出不同意见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必要时,可以责令其提供相应证据。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当事人的诉讼能力、证据和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查。理由成立的,可以列入争议焦点进行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条:“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89条:“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确认。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对认可的证据反悔的,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二十九条的规定处理。”
      三、例外
      禁止反言原则要求当事人的陈述应当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也不能僵化使用这一法律原则,应当注意到禁止反言原则的例外情形。
      笔者以近期办理的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为例进行说明。原告第一次庭审没有将实情陈述给法官,在律师介入后发现原告的陈述对其极为不利,并与法官沟通得到确认。律师于是通过电话将案件真实情况反映给法官,法官也出于谨慎的态度组织了第二次开庭,原告第二次庭审中将实情如实陈述给法官听,并说明第一次没有如实陈述的理由,同时原告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佐证。该案经过两次开庭审理,最终法官采纳了原告第二次的庭审陈述,没有采纳第一次庭审陈述,作出了对原告有利的判决。
      上述案例中,原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庭审陈述前后不一致,违反了禁止反言原则。但是原告能做出合理的说明,并且能够提供相关的证据予以证明。法院依然采纳了原告的陈述,而不是一概不予采纳。其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29条规定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指示:“说明理由+提供证据”。
      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有一个重要的法律依据及理论基础,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官在审理案件中,追求的就是案件事实,而“说明理由+提供证据”就真实的还原、反映了案件事实。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禁止反言原则法律规定

法律分析: 禁止反言是普通法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若一当事人因另一当事人之陈述产生依赖,则另一当事人不得否定其先前的陈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对于禁止反言进行了规定。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查看全文

禁止反言原则法律规定民诉法解释

一、禁止反言原则的具体含义      禁止反言原则具体是指,在当事人参与诉讼并实施诉讼行为时,应当对自己在诉讼的全部过程中所作...查看全文

法不禁止原则?

律师分析: “法不禁止即自由”这个观点是说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作为老百姓做了都不是违法的,这个自由是说老百姓的自由,而不是政府行为的自由;从另一个角度讲政府执行法律就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查看全文

民法典禁止结婚的条件

律师分析: 民法典规定了婚姻的基本条件和禁止结婚的条件。其中,禁止结婚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重婚:即已婚者与他人再次结婚,应当是无效的;2. 近亲结婚:指直系亲属、三代以内旁系亲属禁止结婚;3. 未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在未...查看全文

民法典禁止结婚的条件?

律师解答: 民法典规定了婚姻的基本条件和禁止结婚的条件。其中,禁止结婚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重婚:即已婚者与他人再次结婚,应当是无效的;2. 近亲结婚:指直系亲属、三代以内旁系亲属禁止结婚;3. 未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在未...查看全文

民法典公平原则第几条

一、民法典的公平原则有哪些规定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条【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查看全文

民法典诚信原则?

律师分析: 1.诚信原则要求所有民事主体在从事任何民事活动时,包括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时,都应该秉持诚实、善意,信守自己的承诺。 2.诚信原则作为民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被称为民法的“帝王条款”,通常认为,诚实信...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9条原则是怎样的?

律师分析: 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项原则既传承了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理念,又体现了新的发展思想,有利于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与资源生态的矛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民法典确立的原则?

律师分析: 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查看全文

民法典原则有哪些

法律分析: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查看全文

民法典的绿色原则

法律分析: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九条 【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民法,典实施民事行为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的新原则

《民法典》中诚信原则的重要性及作用。诚信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遵循诚实守信、恪守承诺的原则。诚信原则起源于罗马法时期,最早用于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后扩展到民事活动领域。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准则,被称为民法的“帝王条款”...查看全文

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原则

学姐介绍:      Georgia学姐,初试成绩360+,初复试成绩都特别优异,法理学专业,双非本科院校上岸,与云大法学硕士...查看全文

民法典几代人禁止通婚

法律解析: 我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禁止一定范围的亲属结婚,源于原始社会的婚姻禁忌。在进入个体婚后,人类有意识地通过立法限制近亲结婚,一是出于优生学上的原因...查看全文

民法典几代人禁止通婚?

律师分析: 我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禁止一定范围的亲属结婚,源于原始社会的婚姻禁忌。在进入个体婚后,人类有意识地通过立法限制近亲结婚,一是出于优生学上的原因...查看全文

民法典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条件?

律师分析: 情事变更原则适用的条件: 1、须有情事变更的事实,所谓情事,泛指合同成立的基础或环境的客观情况; 2、情事变更须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后,合同履行完毕之前; 3、情事变更的发生是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即是由不可抗力、意外事故或其...查看全文

民法典533条情势变更原则解释

情势变更是指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在合理期限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查看全文

民法典丨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民法典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租房,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nb...查看全文

民法典的原则有哪些

一、民法典的原则有哪些(《民法典》于2021年12月31日失效)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查看全文

民法典鼓励交易原则

我国《民法典》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鼓励交易的原则。      一、从严认定合同无效。过去的合同立法对无效合同的认定过于宽泛,导致过多的合同被宣告无效。合同被...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房顺建

北京市-北京市-通州区

专职律师刑事辩护、刑事辩护

已服务104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