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林地争议官司的方法

律师回答
摘要: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应及时向所在地政府报告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林权争议由林权争议处理机构、林业部和地方政府负责处理。在解决争议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伐有争议的林木或在有争议的林地上从事活动。处理林权争议需尊重历史和现实情况,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群众利益。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由自然资源部、地方政府或乡镇政府处理,涉及国家重点林区的需报省级政府处理。处理结果需报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林权争议发生后,当事人所在地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林业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人民政府设立的林权争议处理机构(以下统称林权争议处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分别负责办理林权争议处理的具体工作。在林权争议解决以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伐有争议的林木,不得在有争议的林地上从事基本建设或者其他生产活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是指因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归属而产生的争议。处理林权争议,应当尊重历史和现实情况,遵循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利于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原则。〈br〉
林地纠纷找哪个部门解决〈br〉
(1)自然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除林权合同纠纷及承包经营权纠纷外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配合做好相关工作。〈br〉
(2)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由争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县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林草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办理;对需要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的,拟定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3)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可根据当事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处理。(4)涉及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林区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暂由争议所在地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林草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办理,需要作出处理决定的,报省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争议处理后,涉及原确权登记范围变更的,处理结果报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br〉
延伸阅读
结语:林权争议处理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负责具体工作,期间不得采伐有争议的林木,不得在有争议的林地从事活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应尊重历史和现实情况,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群众生产生活。林地纠纷处理由自然资源部、县级以上政府及乡镇政府负责,涉及国家重点林区由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处理。处理结果需报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五条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由不动产登记机构统一登记造册,核发证书。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林区(以下简称重点林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由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登记。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林木、林地,不得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和毁坏森林、林木、林地。〈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毁林采种或者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1倍至3倍的树木,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1倍至5倍的罚款;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br〉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如何应对林地争议官司

诉讼程序概述:起诉→立案审查→排期开庭→开庭审理→法庭调解或裁决→宣判。当事人需交纳诉讼费,进行答辩和证据交换。开庭时核对身份,调查事实,举证质证,辩论和调解。如果无法达成调解,合议庭将作出裁决。当事人可自动履行判决,或在规定时间...查看全文

应对二手房官司的方法

在二手房打官司的过程中,当事人需要向房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提交身份证件、产权证件、二手房买卖合同和起诉状,申请立案。法院会通知双方受理案件,并在七个工作日内发送开庭公告并通知双方开庭时间。开庭当日,当事人需要携带所有相关资料到庭,进行...查看全文

土地确权后产生争议应对方法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则由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政府处理,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或县级以上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政府处理决定不满意可向法院起诉。土地利用现状在争议解决前不得改变。...查看全文

应对租金支付争议的方法

租房合同注意事项:租赁双方应协商租金支付及违约责任,解除合同可通过协商或起诉。房东应整理房屋并了解房客信息。房客应按时支付费用,并保留付款凭证。退租时应协商退还押金条件。房东应定期检查房屋情况。合同中应明确房屋位置、面积、租金、付...查看全文

房屋租赁争议的应对方法

本文介绍了如何应对房屋租赁纠纷诉讼和民事案件应诉注意事项。当被告人收到法院起诉书时,应在限期内提交答辩状,答辩状要在十五日内提交。如果被告人不答辩,则不影响法院审理案件。在答辩过程中,被告人有权提出反诉,也可以提出管辖异议申请。被...查看全文

转让合同争议应对方法

合同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来解决。协商和调解是在友好的基础上解决纠纷,仲裁机构可以解决合同约定的争议,而诉讼则是在合同中未订立仲裁条款或事后未达成仲裁协议的情况下,寻求司法解决争议的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查看全文

应对绩效工资争议的有效方法

劳动争议解决途径及举证责任:一、绩效工资纠纷可通过劳动仲裁解决,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二、劳动争议可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成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不服可向法院起诉。三、工资支付纠纷举证责任根据情形确定,包括用人...查看全文

抚恤金争议应该怎么打官司

撰写关于抚恤金争议纠纷的起诉状。起诉状需表明诉讼请求、事实及理由。携带起诉状以及与与被告人数一致的起诉状副本到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是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抚恤金引起的纠纷,需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查看全文

军官级别和地方官级别对应

      1.正战区级,或上将:正省部级。      2.副战区级,或中将:副省部级...查看全文

对方不执行官司,如何应对?

《民事诉讼法》第229条规定,被执行人或财产在外地时,可委托当地法院执行。受委托法院必须在15日内开始执行,不能拒绝。执行完毕后,应及时向委托法院报告执行结果;若30日内未执行完,也需向委托法院报告情况。如受委托法院15日内不执行...查看全文

土地争议的处置方法

本文介绍了解决土地纠纷的四种方式,包括和解、调解、行政裁决及复议以及诉讼。其中诉讼是最正式、权威、规范的方式,而其他方式则更加灵活和自愿。根据《土地管理法》,如果用地单位长时间未使用土地,可能会被收回土地使用权。...查看全文

应对法官工作失误的方法

当执行法官滥用职权、渎职失职给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失时,当事人可向法院纪检部门反映情况。根据最高法规定,符合国家赔偿法及司法解释规定的权利受损主体还可向法院申请国家赔偿。...查看全文

应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方法

当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引发争议时,当事人可以选择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请求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经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调解后,当事人无法达成协议或调解书生效后未履行,那么当事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查看全文

打赢劳动争议官司

法律分析:个人和企业打官司,能打赢。打官司注意事项:应当确定你纠纷是否是属于法院的受理范围,或者在向法院起诉前有没有其他前置程序。比如劳动争议案件,一般需要先经劳动仲裁后法院才会受理。【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打赢劳动争议官司

法律分析:个人和企业打官司,能打赢。打官司注意事项:应当确定你纠纷是否是属于法院的受理范围,或者在向法院起诉前有没有其他前置程序。比如劳动争议案件,一般需要先经劳动仲裁后法院才会受理。【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农村自留地有争议怎么打官司

当农村的自留地发生争执的时候,最好首先是进行协商来进行调节,可以当事人自己进行协商,若是个人协商不成,那可以找村委会进行协商解决,但协商解决不了的,那就可以通过诉讼解决。关于农村自留地发生纠纷怎么处理的问题,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解答...查看全文

林权争议处理办法

律师分析: 根据《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该法旨在公正、及时地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林业发展。在林权争议处理中,当事人应当主动沟通进行调解,若调解不成可向林权争议处理机构申请处理。办法...查看全文

林权争议处理办法?

律师解答: 根据《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该法旨在公正、及时地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林业发展。在林权争议处理中,当事人应当主动沟通进行调解,若调解不成可向林权争议处理机构申请处理。办法...查看全文

林权争议处理办法?

律师分析: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应当尊重历史和现实情况,遵循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利于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原则。林权争议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法律依据】: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 ...查看全文

林权争议处理办法?

法律解析: 根据《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该法旨在公正、及时地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林业发展。在林权争议处理中,当事人应当主动沟通进行调解,若调解不成可向林权争议处理机构申请处理。办法...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