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劳动争议中的权益与维护

律师回答
摘要: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协商是首选,双方容易接受,效果好;调解适用于希望继续工作的职工;仲裁是必经程序,需申请并遵守规定时限;诉讼是对仲裁裁决不满时的最后选择,需在规定时限内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发生应如何解决第一,协商。劳动争议发生后,尤其是工伤待遇争议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应当首先进行协商,以达成解决方案。这是最为常见的、也往往是双方都容易接受的。事实上,矛盾不太尖锐的工伤待遇争议,常常都是以这个程序来解决的。对职工来讲,尤其要注意使用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因为发生工伤的职工,往往还要在该用人单位工作,如果过分强调用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能会为今后的工作带来不便。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对用人单位作不恰当的妥协,而是想要强调,协商是双方最易接受,效果也最好的方式。第二,调解。就是企业调解委员会对本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进行调解。从法律、法规的规定看,这并不是必经的程序。但它对于劳动争议的解决却起到很大作用,特别是对希望继续留在本单位工作的职工来说,能够通过调解来解决劳动争议,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第三,仲裁。劳动争议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不经调解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根据规定,当事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起7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束。对于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需要强调的是,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必经程序。就是说,当事人未经仲裁程序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四,诉讼。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则依据民事诉讼法和劳动法等的规定,受理和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期限为6个月,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当事人如果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可以提起上诉,二审判决是终审判决,当事人必须执行。
延伸阅读
结语:在解决劳动争议时,我们可以采取四种途径。首先是协商,双方当事人应首先进行协商以达成解决方案。其次是调解,企业调解委员会可以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对于希望继续留在本单位工作的职工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选择。第三是仲裁,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这是必经的程序。最后是诉讼,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审理期限为6个月,若有特殊情况可延长。四种途径为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不同的选择,让我们能够以最合适的方式解决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二章 促进就业 第十五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八章 职业培训 第六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八章 职业培训 第六十六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面对劳动争议,大学生应如何维权?

劳动争议解决途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协商或请第三方协助,达成和解协议;若协商不成可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如何在劳动争议中保护自身权益

你知道正确解决的途径有哪些吗?现实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劳动争议,要是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该如何来处理吗?下面,就让小编为您简单介绍一下。劳动争案件中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中的作用与意义

劳务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争议需向法院起诉。劳务外包员工受伤,用工单位和派遣单位需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员工可主张医疗费、伙食补助费、交通费等赔偿。若责任推卸,可协商、投诉、仲裁或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发生后,应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劳动争议发生后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协商不成,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向人民法院起诉。 农民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要相信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武...查看全文

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在民法中的体现

实习生保障应在民法中有所体现 实习生与单位建立的是一般的民事雇佣关系,并不享受工资,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补贴应与单位协商决定,法律并无规定单位必须给付。 有人提出,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身份虽然是学生,但同时又是提供劳务者,为什么双方之...查看全文

维护学生权益的策略

适龄儿童、少年有受教育权,国家保护并确保其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未成年学生享有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应共同保护其合法权益。...查看全文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如何进行有效举证以维护权益?

《劳动合同法》和《调解仲裁法》的出台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劳动者只需提供简单的劳动关系证明即可进入仲裁诉讼程序。然而,若完全由用人单位举证,可能存在选择性举证或制造假证据的风险,使劳动者承担巨大风险。因此,劳动者应谨慎签字,保...查看全文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

法律分析:利用暑假打工,确实不受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我国《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中所称的“劳动者”和“职工”均是指已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大学生利用假期打工,尚未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故彼此的权利义务不受劳动法...查看全文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

法律分析:利用暑假打工,确实不受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我国《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中所称的“劳动者”和“职工”均是指已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大学生利用假期打工,尚未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故彼此的权利义务不受劳动法...查看全文

大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律师分析: 新员工入职登记表》中明确载明了“入职后完全服从公司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等内容,说明公司对小武进行了用工管理行为,因此双方应构成劳动关系。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查看全文

大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解析: 新员工入职登记表》中明确载明了“入职后完全服从公司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等内容,说明公司对小武进行了用工管理行为,因此双方应构成劳动关系。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查看全文

大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律师解答: 新员工入职登记表》中明确载明了“入职后完全服从公司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等内容,说明公司对小武进行了用工管理行为,因此双方应构成劳动关系。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查看全文

大学生能否维护自身消费权益

一、大学生怎么消费维权 1.加强宣传教育,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大学生理性维权 在校大学生要从根本上破解维权难的困局,首先要知法懂法,熟悉相关法律条款,更要掌握维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修改后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章第三十九条...查看全文

大学生维护自己消费者权益的途径

维护消费者权益途径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请求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论述消费者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有哪些 ...查看全文

如何维护劳动纠纷中的权益?

可以到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可以到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到劳动保障部门投诉或申请工伤认定、要求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等,如果劳动保障部门有关机构拖着不...查看全文

维护劳动权益的途径

申请劳动仲裁的步骤及所需资料。申请人需在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的劳动争议。申请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申请书内容包括个人和...查看全文

大学生劳动争议如何解决

劳动争议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劳动者可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申请调解,再不行可申请仲裁,最终若仲裁无效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劳动权益:维权与保护

雇佣未满16周岁的人将受到罚款,情节严重者将被吊销执照。雇佣童工的用人单位将被罚款5000元/月/童工,并被要求限期送回童工的原居住地交给父母或监护人。...查看全文

维护劳动者权益:法律武器与维权途径

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及法律特征:劳动者应签订合同、增强法律意识;侵权时应通过公权力途径解决;保护劳动者权益是法律目标;国家促进就业、创造条件;劳动法适用于境内企业;劳动者有报酬、安全卫生、休息、社保、培训、争议处理权利。...查看全文

非婚生子女抚养权争议:如何维护权益?

夫妻双方在争取孩子抚养权时,可以协商或由法院判决。判决通常基于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原则,考虑双方的学历、工作、收入、年龄、家庭环境和子女年龄等因素。对于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但有特殊情况时可以随父方。对两周岁以上的子女,双...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