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罪自首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律师回答
摘要:自动投案的情形包括:1、肇事者主动报案并交代罪行;2、明知他人报案仍在现场等待并供认犯罪事实;3、主动交代罪行而尚未确定嫌疑人身份;4、因病、伤或委托他人投案;5、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6、亲友送去投案;7、在强制措施期间主动交代未掌握的犯罪行为。
对于自动投案需表现出肇事者的主动性和自愿性,如下情形可认定为自动投案:
1、交通肇事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即是作案人,但未逃离现场,当司法机关询问时则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2、明知他人报案仍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
3、在司法机关尚未确定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的情况下,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
4、交通肇事者因病、因伤或为了减轻犯罪后果,而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先电信投案的;
5、并非出于交通肇事者的主动意愿,而是经亲友规劝后陪同投案的;
6、公安、检察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
7、因特定违法行为在被采取行政、司法拘留、劳动教养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内,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交通肇事犯罪行为的。
延伸阅读
交通事故罪自首的判断依据及其法律效果
交通事故罪自首的判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事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违法行为,属于自首行为;其次,自首行为应当是自发的,而非受到外部压力或威胁所迫;再次,自首行为应当是主动的,即当事人在未被发现前自愿向公安机关报案、投案,而非在被追捕或逮捕后才表现出自首行为。交通事故罪自首的法律效果是,在刑事审判中,自首行为可以作为酌定刑罚的情节之一,有利于减轻被告人的刑罚,体现了法律对自首行为的宽容与鼓励。同时,自首行为也可以在民事赔偿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被害人获得赔偿。总之,交通事故罪自首的判断依据和法律效果在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法治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交通肇事者自动投案的行为对于刑事审判和民事赔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具体情形,如肇事者主动报案、供认罪行、自愿等待抓捕或主动交代罪行,都可认定为自动投案。自首行为在刑事审判中可作为酌定刑罚的情节,并在民事赔偿中有助于被害人获得赔偿。交通事故罪自首的判断依据和法律效果体现了法律对自动投案行为的宽容与鼓励,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法治建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九条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交通肇事者自首的判断依据

交管部门规定的投案自首情节包括:逃逸人主动到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待罪错事实,逃逸人委托他人或打电话向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报案并如实交待罪错事实,逃逸人途中向交管部门或当地有关部门报案并等待接受处理。...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结案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交通事故结案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在交警部门调解成功后,制作调解书并办理结案手续;二是双方自行达成赔偿协议,到交警部门办理结案手续;三是调解未成功,填写调解终结书并告知当事人可在法定时效内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交通事故调解程序包括交通...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罪的自首认定的依据有哪些

法律分析:交通肇事罪的自首认定的依据有: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的,肇事后积极进行抢救并向有关机关投案的,肇事后畏罪潜逃,后又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罪行,并接受审判的,应认定为自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看全文

自首与自首的异同及判断依据

自首和坦白的区别:自首是犯罪人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坦白是被动归案后供述被指控的罪行。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需要犯罪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归案后如实交代罪行,并接受审查和裁判。但自首表现较好,人身危险性较小,而坦白往往是被迫认罪,人身...查看全文

判断交通事故致死罪行的法律依据

《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了交通肇事犯罪的刑事处罚标准。根据该解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逃逸者自首的法律依据

交通肇事逃逸后投案自首的标准包括三种情况:一是逃逸人主动亲自到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真实交代自己的罪行;二是逃逸人委托他人或通过电话向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报案,并等候处理期间如实交代罪行;三是逃逸人在途中向交管部门或当地...查看全文

分析交通肇事罪自首的法律依据

交通肇事罪存在自首情节时,肇事者在被抓获前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构成自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自首的犯罪分子可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交通肇事逃逸罪的构成包括主观方面的积极动机和符合法律规定的客观行为。逃逸行为...查看全文

判断依据有哪些?

本文讲述了精神出轨离婚在法律上缺乏明确的判断依据,同时讨论了婚内出轨是否影响财产分割以及如何处理没有证据的离婚问题。作者建议当事人可以收集证据证明对方出轨,以影响离婚财产分割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结案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交通事故结案方式及车辆定损注意事项。交通事故结案可通过交警调解、双方自行协商或提起民事诉讼。车辆定损需确定维修方式和费用,与保险公司和维修单位协商,避免后期争议。定损和维修最好在同一地点进行,避免不同维修单位的定损价格差异导致损失...查看全文

诈骗罪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了诈骗罪的刑罚,根据数额的大小,可以处以不同的刑期和罚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不同金额的诈骗罪进行了具体界定,将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查看全文

逃税罪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逃税罪认定要素及标准。逃税罪的客体是侵犯税收征收管理秩序,客观表现为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逃避缴税,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要件一般为故意。认定逃税罪要注意逃税行为的认定,包括虚假纳税申报和不申报行为。初犯满足一定...查看全文

欺诈罪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本文主旨: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盗窃罪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侵犯的对象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客观要件表现为使用欺诈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主体是一般主体,具备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判断交通肇事逃逸罪行的依据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及处罚:1、逃逸认定需明知肇事存在,主观无恶性;2、逃避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追究构成逃逸;3、逃逸可被处200-2000元罚款和15天以下拘留;4、重大事故逃逸构成犯罪,吊销驾驶证并终身不得重新领取;5、根据刑法规定...查看全文

重婚罪判断依据有哪些?

1.重婚罪的证据包括领结婚证的法律婚姻和以夫妻名义同居但没有结婚证的情况。 2.重婚罪过了追诉期就被认为是无罪。 3.在处理重婚罪案件时,需要区分重婚罪与被拐卖而重婚、临时姘居的界限,以及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来判断是否构成犯罪。 重婚...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罪的自首认定依据是什么?

1、交通肇事罪的自首认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2、犯了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具体确定从轻、...查看全文

判断犯罪中止的依据有哪些?

犯罪中止的判断要素包括: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伤残评定的依据有哪些

法律解析: 1、人体伤后治疗效果。2、残疾与事故、损伤之间的关系。3、交通事故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及由损伤引起的并发症或者后遗症。交通事故伤残等级的评定需要根据以上三方面综合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查看全文

伤人交通事故赔偿的依据有哪些?

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死亡赔偿的标准是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伤残评定的依据有哪些?

律师分析: 1、人体伤后治疗效果。2、残疾与事故、损伤之间的关系。3、交通事故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及由损伤引起的并发症或者后遗症。交通事故伤残等级的评定需要根据以上三方面综合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查看全文

赔偿有交通哪些事故的法律依据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