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免交契税的条件是什么?

律师回答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征或者免征契税:(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二)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免征;(三)因不可抗力灭失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的,酌情准予减征或者免征;(四)财政部规定的其他减征、免征契税的项目。

什么情况免契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细则》第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征或者免征契税:(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二)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免征;(三)因不可抗力灭失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的,酌情准予减征或者免征;(四)财政部规定的其他减征、免征契税的项目。

房龄多少年可以免交契税

1、普宅首套房可享首套房契税优惠。个人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契税为1.5%,而对于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为1%,二套房或者是非普宅才需缴纳契税3%,而别墅和非住宅,含商铺、写字楼宇、车库类按4%征收。注意: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共同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购房记录的,该套房产的共同购买人均不适用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契税优惠政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契税可以减免:2、拆迁户可享契税减免优惠契税抵减优惠针对于拆迁户,对被拆迁人因拆迁重新购置住房的,对购房成交价格中相当于拆迁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成交价格超过拆迁补偿款的,对超过部分征收契税。所以拆迁户申报减免契税,凡减免税证明资料齐全、规范的,可实行征收窗口审核、即时办理。这两种情况可以进行契税减免,那么还有一些情况是可以直接免去契税的,例如:3、离婚分割也就是产析可免契税夫妻共有房屋属共同共有财产。因夫妻财产分割而将原共有房屋产权归属一方,是房产共有权的变动而不是现行契税政策规定征税的房屋产权转移行为。4、夫妻间房产更名时,契税也是减免的夫妻之间的房屋、土地权属加名减名换名或变更共有份额的,均享受免征契税优惠。5、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土地、房屋权属,不征契税。

首次购房是否免契税

首套住房买入,不是免除契税,是给优惠。具体如下:首次购买 普通住房 90及90㎡以下住房, 契税按1%。征收二、首次购买 普通住房 契税按1.5%。征收三、除以上两条,及以下两种情况:1)首次购买非普通住房2)非首次购买普通住房 契税按3%征收。

交契税有条件吗

有。首先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其次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是指下列行为:(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和交换;(三)房屋买卖;(四)房屋赠与;(五)房屋交换。前款第二项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

什么条件可以退契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征或者免征契税:(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二)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免征;(三)因不可抗力灭失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的,酌情准予减征或者免征;(四)财政部规定的其他减征、免征契税的项目。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免交契税条件是什么

法律分析:免交契税条件是:承受土地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减征或者免征;土地被依法征收或占用重新承受土地的减征或者免征;承受荒地用于农、林、牧、渔项目开发的减征或者免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享受契税优惠的条件

契税减免要求需要哪些 契税减免条件: 1.由于不可抗力灭失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的,免征契税。 2.土地以及房屋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征用、占用后,重新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但成交价格没有超出土地、房屋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部分,可以免征契...查看全文

契税减免的条件是什么?

契税减免条件:1.由于不可抗力灭失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的,免征契税。2.土地以及房屋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征用、占用后,重新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但成交价格没有超出土地、房屋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部分,可以免征契税。3.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查看全文

享受契税下调的普通住房条件是什么

法律分析:享受契税下调的普通住房条件是:_x000D_ 1、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以上;_x000D_ 2、单套建筑面积不足144平方米或套内面积120不足平方米;_x000D_ 3、属于个人购买的家庭唯一住房。...查看全文

可以享受契税免税优惠的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的规定:“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免征契税: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查看全文

契税减免需要什么条件

契税减免要求需要哪些 契税减免条件: 1.由于不可抗力灭失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的,免征契税。 2.土地以及房屋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征用、占用后,重新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但成交价格没有超出土地、房屋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部分,可以免征契...查看全文

契税的退税条件是什么?

契税退税条件:据相关的文件规定,个人购买住房时(“别墅”除外,下同),单套建筑面积在144平方米以下或者套内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下的,并且该住房属于家庭(成员主要包括购房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下同)少有住房的,契税减按1.5%征...查看全文

哪些房产可以享受契税减免税

法律分析:(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二)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免征;(三)因不可抗力灭失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的,酌...查看全文

哪些房产可以享受契税减免税?

律师分析: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 (二)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免征; (三)因不可抗力灭失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的,酌情准予减征或者免征...查看全文

房屋契税减免的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减征或免征: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2、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免征;3、因不可...查看全文

拆迁户免契税的条件

拆迁契税减免政策 1.被拆迁房屋的个人依照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取得货币补偿,重新购置一处房屋的(即货币补偿安置),购房销售价款中未超出拆迁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超出拆迁补偿款的部分,应按适用税率征税。其中,拆迁补偿款包括:拆迁补偿安置...查看全文

购房契税减免条件

买房缴纳契税,但是契税的缴纳可以按照不同情况,要缴纳的契税多也有少不同。根据规定,首套房契税的缴纳可以减免。但是你知道首套房的契税减免要怎么办理吗?契税减免的办理需要哪些材料呢?下面晖律网网小编将为您详细讲解。 如何办理首套房契...查看全文

契税的缴纳条件是什么?

契税是向土地、房屋权属转移者征收的一种税收。在中国境内取得土地、房屋权属的企业和个人都需缴纳契税。契税的税率为3%-5%。普通住房可以享受契税下调,但需满足建筑容积率在1.0以上,建筑面积不足144平方米或套内面积120平方米以下...查看全文

拆迁户契税减免政策享受时间

拆迁户申报减免契税,减免税证明资料齐全、规范的,可实行征收窗口审核、即时办理。具体办理拆迁契税减免需提供的资料包括契税纳免税申报表、房屋拆迁货币安置协议书、房屋拆迁情况证明等。被拆迁人如有特殊情况,还需要提供死亡证明和继承人放弃继...查看全文

拆迁户如何享受契税减免政策?

拆迁安置房的契税抵减优惠政策适用于被拆迁人或承租人。办理减免手续需要提供相关证明资料,如《契税纳免税申报表》、《房屋拆迁情况证明》等。特殊情况还需提供其他资料,如死亡证明、继承人放弃继承权公正书等。办理过程需经房产交易管理部门初审...查看全文

个税享受免申报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一、个税享受免申报是什么意思享受免申报是指原来应该需要汇算清缴补税的,但按政策可以免于汇算清缴,国家规来定可以免申报。但如果没有预扣预缴税款除外。享受免申报条件:纳税人年度汇算需补税但年度综合所得...查看全文

退税享受免申报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享受免申报就是个人年度收入在国家规定的免申报范围内,个人就不需要办理个人所得税的清缴。 法律依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涉及有关政策问题的公告》 一、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居...查看全文

个税享受免申报是什么意思

享受免申报是指原来应该需要汇算清缴补税的,但按政策可以免于汇算清缴,国家规来定可以免申报。但如果没有预扣预缴税款除外。享受免申报条件:纳税人年度汇算需补税但年度综合所得收入不超过12万元或者纳税人年度汇算需补税金额不超过400元的...查看全文

房产契税1.5%的条件是什么

法律分析:房产契税1.5%的条件是住房建筑面积介于90㎡至144㎡且属于个人购买的普通唯一住房。房产交易时,购房者需要按照房产合同以及所确定价格的一定比例征收契税。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第...查看全文

享受抚恤金的条件是什么?

享受抚恤金的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死者的直系亲属,二是这些亲属主要依靠死者生前扶养。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单位是依据有关法规、规章及政策发放的,如何分配,授予对象,这些相应规定主要由发放单位或其他相关部门负责。...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