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支付双倍工资的时效如何规定的

律师回答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的,应支付劳动者每月二倍工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但拖欠劳动报酬争议不受时效限制。因此,支付双倍工资的时效规定主要受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限制,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但拖欠劳动报酬争议不受时效限制。
支付双倍工资的时效如何规定的
关于双倍工资,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第二十七条第四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延伸阅读
2023年支付双倍工资的时效及相关法律规定解析
2023年支付双倍工资的时效及相关法律规定解析:根据相关劳动法规定,2023年支付双倍工资的时效需遵循以下规定。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或劳动法规定的支付时间,雇主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支付双倍工资。其次,若雇主未按时支付,雇员有权要求支付滞纳金或违约金。此外,双倍工资的支付时效也受到法定节假日和周末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如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可能会影响支付时效。因此,雇主和雇员应密切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在2023年支付双倍工资时遵守规定的时效要求,以维护双方的权益。
结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在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且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时,应当每月支付劳动者二倍的工资。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且拖欠劳动报酬引发的争议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在2023年支付双倍工资时,雇主和雇员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按时支付并维护双方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八章 附则 第九十七条 【过渡性条款】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八章 附则 第九十八条 【施行时间】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三十条 【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支付双倍工资的时效

法律分析:支付双倍工资的争议为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查看全文

支付双倍工资的时效是多久

法律分析:支付双倍工资的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仲裁时效中止的,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法律...查看全文

双倍工资的时效规定

法律分析: 双倍工资的时效规定如果劳动者是因为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的时效是一年。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仲裁调节法》 第二十七条 劳...查看全文

要求支付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

法律分析:劳动者要求支付双倍工资的,一般需要先申请仲裁,仲裁的时效期间是一年;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再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的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查看全文

应支付双倍工资的情形,双倍工资应如何计算

法律分析:应支付双倍工资的情形为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双倍工资的计算要根据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和单位的...查看全文

2023支付双倍工资的条件是哪些

支付双倍工资的条件是: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不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违法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最多支付十一个月。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根据双方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月工资确定,若无约定,则按规定确定,如仍无法确定则...查看全文

支付双倍工资的时效期限是多久

一年。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双倍...查看全文

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法律如何规定的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需要支付双倍工资的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仲裁时效中止的,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查看全文

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法律如何规定的

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法律如何规定的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一年期间的限制。但...查看全文

双倍工资支付的情形

双倍工资支付的情形: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签订劳动合同;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年未签订,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支付双倍工资一般不超过11个月。...查看全文

双倍工资支付的情形

双倍工资支付的情形: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签订劳动合同;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年未签订,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支付双倍工资一般不超过11个月。...查看全文

双倍工资支付的情形

法律分析:双倍工资支付的情形: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签订劳动合同;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年未签订,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支付双倍工资一般不超...查看全文

支付双倍工资差额法律规定

公司在哪些情况下应支付双倍工资 一、是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二、是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查看全文

双倍工资的时效有什么规定

双倍工资时效规定:双倍工资主张权产生后,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双倍工资是法定的惩罚性赔偿,不属于劳动报酬,不应适用工资仲裁时效。...查看全文

要求支付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法律分析:要求支付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如果劳动者依法申请仲裁,但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诉讼时效是十五日,从劳动者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开始计算;而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是一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查看全文

双倍工资赔偿时效有何规定

法律分析:双倍工资赔偿也就是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为一年,仲裁时效期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纠纷的基本特征1、劳动纠纷是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查看全文

双倍薪资的仲裁时效法律如何规定的?

律师解答: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一年期间的限制。但是,所谓劳动报酬,是指...查看全文

双倍薪资的仲裁时效法律如何规定的?

法律解析: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一年期间的限制。但是,所谓劳动报酬,是指...查看全文

双倍薪资的仲裁时效法律如何规定的?

法律解析: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一年期间的限制。但是,所谓劳动报酬,是指...查看全文

工资支付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法律分析:工资支付时间规定: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向劳...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