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买到假药的情况?

律师回答
摘要:消费者购买到假货时,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向消协投诉或向法院起诉,要求卖家承担双倍赔偿责任。在维权过程中,保留购买凭证很重要,可以申请商品质量鉴定,费用由卖家承担。此外,还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向公安机关举报卖家售假行为。
消费者如果买到假货切莫慌张或者忍气吞声,卖家卖假货行为属于欺诈,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向消协投诉或者向法院起诉要求卖家承担双倍赔偿责任。在维权的过程中,消费者应当保留好购买凭证,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向有关机构申请做商品质量鉴定,鉴定费用最后应由卖家承担。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者向公安机关举报卖家售假行为。
延伸阅读
如何识别和应对假药风险?
识别和应对假药风险是保护自身健康的重要步骤。首先,要注意购买药品的渠道,选择正规的药店或医疗机构购买药品。其次,仔细检查药品包装和标签,查看生产日期、有效期和批号等信息,确保药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此外,可以通过查询药品的注册证号或批准文号,核实药品的合法性。如果怀疑购买到假药,应立即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并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的意见。同时,定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对假药风险的认识和警惕,以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结语:消费者在面对买到假货时,不应慌张或忍气吞声。卖家的行为属于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消费者有权向消协投诉或向法院起诉,要求卖家承担双倍赔偿责任。在维权过程中,保留购买凭证并申请商品质量鉴定是必要的,鉴定费用由卖家承担。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向公安机关举报卖家售假行为。对于假药风险,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品,仔细检查包装和标签,核实药品合法性,并及时举报怀疑假药的情况。参加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对假药风险的认识和警惕,是保护自身健康的重要步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一百四十一条 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药品使用单位的人员明知是假药而提供给他人使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二)非法持有毒品的;
(三)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
(四)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的;
(五)非法传授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或者易制毒化学品制造方法的;
(六)强迫、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七)向他人提供毒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一)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以及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或者犯罪所得财物的;
(二)在公安机关查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时为违法犯罪行为人通风报信的;
(三)阻碍依法进行毒品检查的;
(四)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损毁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扣押、查封、冻结的涉及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财物的。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如何应对买到假药品的情况?

消费者买到假货后,可以通过向消费者协会、工商管理部门投诉,提供相关证据。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投诉、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交易中买到的假货且对方不承认的情况?

如何应对交易买到假货对方不承认的问题?投诉消费者协会、工商管理部门或提起诉讼都是可行的选择。只要能证明购买于该店且商品确实是假货,商家将构成欺诈。点击在线律师咨询,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快、更有效的解答。...查看全文

如何处理买到假货的情况?

买到假货的处理方式包括与卖家协商退款或换货、向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赔偿可要求商家退款并支付价款三倍的赔偿;销售假货的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消费者应保留证据与商家协商退款,如不成功可向淘...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受到威胁的情况?

报案是受到威胁时的有效处理方式,《刑事诉讼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报案或举报犯罪事实或嫌疑人。被害人对侵犯其权益的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也有权利报案或控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应...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限号抓到的情况?

天津地区限号规定的主要处罚规则:违反限行规定罚款200元,违反禁令标志罚款100元记3分,涉牌违法罚款200元至5000元记12分,伪造、变造或使用伪造、变造号牌违法还将拘留15日以下。...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遇到老赖的情况?

遇到老赖欠钱不还的处理办法: 第一,需要通过诉讼程序明确和债务人的的债权债务关系,拿到法院生效法律文书。但应重点关注诉讼时效问题,防止因已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 第二,在文书生效后向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尽可能向人民法院的提供被执行...查看全文

购买到假药应该如何维权?

买到假货的维权方式是:1、保留有效证据,找商家协商解决,要求商家赔偿或者退货;2、若协商不成则可以打电话向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买到假的商品可以向商家要求自己所购买商品的价款的3倍;若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则商家应直接赔...查看全文

遇到对方持凶器的情况,如何应对?

遇到凶器袭击时,不要用手挡,而是要躲避并寻找对抗武器。如果没有武器,可以用力拍对方的眼睛,利用他们的自然反应来获得反击机会。理智面对打架所带来的痛苦,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后果。...查看全文

如何处理购买到假口罩的情况?

买到假口罩,消费者有权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经营者增加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如果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购买编制被骗的情况?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将导致编制人员的岗位安置成为难点,需要根据单位的职责和收支情况来决定转企改制或改为公益二类。人员的编制将显得重要,正式考编上岸的工作人员的意见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单位性质的改变只是财政性质和单位性质的改变,事业单...查看全文

买到假药如何维权?

1、保留有效证据,找商家协商解决,要求商家赔偿或者退货; 2、若协商不成则可以打电话向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买到假的商品可以向商家要求自己所购买商品的价款的3倍; 若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则商家应直接赔偿500元.买到假...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收到辱骂短信的情况?

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干扰他人生活的信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向公安机关报警,他们将进行调查处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此类行为可能被处以拘留或罚款,情节较重者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处罚。...查看全文

遇到赌博被骗的情况,如何应对?

赌博被骗处理方式及赌博罪的要件和量刑标准:报警处理被骗,赌博违法且构成犯罪,债务无效;赌博罪要件包括侵犯社会风尚、聚众赌博、一般主体、故意营利;量刑标准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查看全文

遇到无故被打的情况,如何应对?

被他人无故打击可报警,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此类报警。殴打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犯罪行为,将受到5日至10日的拘留和200元至500元的罚款;情节较轻者将受到5日以下的拘留或500元以下的罚款。...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超载不到一吨的情况?

超载不到一吨会被处罚款,具体罚款金额取决于超载比例。公路客运车辆超员处罚200-500元,超载货物或违规载货处罚500-2000元。货运车辆超载处罚200-500元。...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对方不承认收到钱的情况?

根据提供的信息,当事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隐瞒真相以骗取大额公私财物,这种行为涉嫌构成诈骗罪,可以报警处理。此外,行为人拒绝承认收到款项的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法律可以根据拒绝承认的金额对其进行定罪和量刑。...查看全文

遇到租房被骗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租房避免被骗的主旨:立即报警可追回骗款;通过司法协调可拿回被骗房款;发现房子非出租者本人应报警找回被骗房款。避免被骗的方法:与合租人沟通,避免纠纷;要求二房东提供原房东同意转租合同;注意合同条款和费用承担;核对产权证信息,避免纠纷...查看全文

遇到开车撞到老人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开车撞到老人后的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若伤情严重,应立即报警和求救;若伤情轻微且责任无争议,可先报警后处理赔偿;若责任争议,应保护现场、报警并等待调查结果,再处理赔偿。赔偿可通过协商解决,如不成可诉诸法律。...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假离婚逃避债务的情况

尽管夫妻双方通过假离婚来逃避债务,但债权人仍然可以依据夫妻共同债务向双方主张债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三十五条规定,当事人的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对夫妻财产分割问题作出处理的,债...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如何应对不批假的情况?

劳动者可申请劳动仲裁,维护权益。需准备工商登记信息、劳动关系证据、劳动仲裁申请书等材料,向劳动仲裁委提交,委会将立案。对于不批假、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可申请仲裁,提供证据,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