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时效管理相关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民事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但特定情况下为1年。时效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超过20年不受保护。特殊情况下可延长时效。超过时效但自愿履行不受限制。最后6个月内不可行使请求权,因不可抗力中止时效。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中断时效。按小时计算时效从规定时开始。最后一天是休假日则以次日为截止。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规定按照小时计算期间的,从规定时开始计算。规定按照日、月、年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天不算入,从下一天开始计算。
期间的最后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天。期间的最后一天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点。有业务时间的,到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截止。
延伸阅读
民事诉讼时效管理的法律规定及应注意事项
民事诉讼时效管理的法律规定及应注意事项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对于起诉时效的管理和限制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民事诉讼时效是指起诉权利人在一定时间内行使起诉权的期限。对于不同类型的案件,时效期限会有所不同。在起诉时效管理中,诉讼参与人需要注意时效的计算、中断和延长等情况,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同时,法律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时效中断和延长的情形,如被告逃避、诉讼请求的变更等。因此,在民事诉讼中,及时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合理管理时效,对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民事诉讼时效是保护民事权利的重要法律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同类型的案件具有不同的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应当及时行使起诉权,否则可能会失去保护。然而,在特殊情况下,诉讼时效期间可以中断或延长。因此,作为当事人,我们应当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合理管理诉讼时效,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条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一条 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事诉讼时效的相关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时效计算:一般为3年,超过20年不予保护,可申请延长。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88条。 民事被告被羁押启动诉讼程序:刑事案件对民事案件有影响需等刑事裁判后审理;涉嫌犯罪被羁押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裁定中止本案诉令;刑事案件无...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时效期间的相关规定

民事诉讼时效是指在法定期限内未行使权利的情况下,权利人的胜诉权将被消灭。一般来说,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但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除外。以下是一些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的情况:1、要求赔偿身体伤害的;2、出售未声明质量不合格...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指定管辖的相关规定

民事诉讼中,指定管辖权由上级法院行使,当地法院因特殊原因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管辖权争议可由当事方协商解决,无法解决时需上级法院指定管辖。同地基层法院由中级法院指定管辖,同省法院由高级法院指定管辖,跨省法院由最高法院指定管辖。指定管辖...查看全文

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

法律解析: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查看全文

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

律师分析: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查看全文

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

法律分析: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时效起点:了解相关法律规定

诉讼时效起算点的认定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有多种情况,如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以期限届满日为起算点,无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以债权人主张权利日或准备时间届满日为起算点,附条件或附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以条件或期限成就日为起算点,请...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起诉期限和诉讼时效的相关法律规定

诉讼时效与起诉期限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概念。起诉期限规定了审理案件的最长期限,简易程序为三个月,普通程序为六个月。普通程序案件应在立案后六个月内审结,如有特殊情况可延长六个月,再延长需上级批准。而诉讼时效规定了民事诉讼的起诉时限为三...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立案时间及相关规定

民事案件的立案时间要求在七日内,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口头起诉后,应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并通知当事人。如果不符合起诉条件,法院应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反诉相关规定。?

律师分析: 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反诉的当事人应当限于本诉的当事人的范围。 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反诉的相关规定

民事诉讼中,反诉要求被告以本诉为前提,向法院提起与本诉有牵连的诉讼请求。反诉与本诉的区别在于法律性质、独立性和提起时间。反诉与本诉不一定要合并审理,但具有牵连性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相关规定概述

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因被告人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有权提起的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可调解或根据损失情况作出判决、裁定。被害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时,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国家财产、集体财产损失时,人...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

交通事故侵权损害赔偿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都是两年的,至于三年的诉讼时效通常是申请鉴定的。 轻微交通事故以事故发生之日开始计算时效期间。 受害人的财产损失比较小、受伤比较轻,事故认定书一般当场或5日内就制作出来并送达给当事人。...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

一、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是如何规定的1.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交通事故发生之日起算,向人民法院起诉主张赔偿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时间。二、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我国现行的交通事故责任...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裁定的相关规定

法院裁定程序性问题,包括不予受理、驳回起诉、保全、准许或不准许撤诉、中止或终结诉讼、补正判决书、中止或终结执行、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等。...查看全文

请问普通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相关规定

法律分析:普通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的三年内,可以依法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维护其合法权益;但是最长诉讼时效是二十年。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诉讼时效规定

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三年,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超过20年的权利受损将不受法院保护,但特殊情况下可延长。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届满的第二天开始计算,侵权赔偿请求权从受害人知道或应...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民事合同纠纷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民事合同纠纷诉讼时效为三年,根据合同纠纷的性质,当事人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来解决纠纷,合同纠纷的管辖可根据协议或法定规定确定。...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时效规定

法律分析: 民事诉讼时效规定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为三年。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不适用三年诉讼时效的规定...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中撤诉的相关规定

《民事诉讼法》规定撤诉需满足条件,否则不可进行。撤诉者可为原告、上诉人或类似原告的第三人,且必须在法院受理前、判决前自愿、合法地提出。人民法院有权决定是否允许撤诉。...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