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限售房屋合同有效吗?

律师回答
摘要:限售房屋买卖合同在限售期内无法过户,但只要买卖双方都知晓限售情况并在合同中作出了安排,合同依然有效。根据《民法典》规定,只有以虚假意思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才无效,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房屋买卖合同没有有效期,只要双方协商一致,补签合同也是有效的。
有效。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只要是双方协商一致自愿达成共识的,合同依法有效。限售房屋买卖合同不是无效而是在限售期内无法过户,只有过了限售期才能过户,因此如果买卖双方都知晓限售情况,并在合同中作出了安排就没有问题。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四条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五条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百五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房屋买卖合同有效期
房屋买卖合同没有有效期。要么继续交易,直至交易结束,要么买卖双方协商一致,撤销合同。但存在房地产分离出卖、产权未登记过户、产权主体有问题、侵犯优先购买权、单位违反规定购房、价格欺诈,显失公平、非法转让等情形时,合同无效。合同无效就是自始无效。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
补签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吗
合同书是买卖双方协商后签订的,如果再次协商双方都同意补签那就没有问题,是有效的。
延伸阅读
结语:限售房屋买卖合同,只要是双方自愿达成共识且在合同中明确了限售情况,合同依法有效。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只有以虚假意思表示或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才会无效。房屋买卖合同没有固定有效期,可以继续交易或经双方协商撤销。如果买卖双方同意补签合同,那么补签的合同是有效的。总之,合同的有效性取决于双方自愿达成共识并符合法律规定。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 由于出卖人的原因,买受人在下列期限届满未能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的,除当事人有特殊约定外,出卖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一)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办理不动产登记的期限;
(二)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尚未建成房屋的,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
(三)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已竣工房屋的,自合同订立之日起90日。
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或者损失数额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已付购房款总额,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四章 销售代理 第二十八条 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在代理销售商品房时不得收取佣金以外的其他费用。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五章 交付 第三十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将符合交付使用条件的商品房按期交付给买受人。未能按期交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因不可抗力或者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其他原因,需延期交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及时告知买受人。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吗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要看具体的情况:1、合同内容合法,合同签订是双方的真实意图的,合同有效;2、如果合同内容违法,合同签订不是双方的真实意图,合同无效。买卖双方均符合限售政策中房屋销售资格主体条件的,依法签订的房屋销售合...查看全文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吗?

律师分析: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是有效的,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协商一致自愿达成共识的合同依法有效。被限售的房屋只是在限售期内无法过户,过了限售期后就可以正常过户,一般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查看全文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吗

法律解析: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是有效的,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协商一致自愿达成共识的合同依法有效。被限售的房屋只是在限售期内无法过户,过了限售期后就可以正常过户,一般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查看全文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吗?

法律解析: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是有效的,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协商一致自愿达成共识的合同依法有效。被限售的房屋只是在限售期内无法过户,过了限售期后就可以正常过户,一般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查看全文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吗?

法律解析: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是有效的,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协商一致自愿达成共识的合同依法有效。被限售的房屋只是在限售期内无法过户,过了限售期后就可以正常过户,一般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查看全文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么

法律分析: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买卖双方当事人需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自愿真实;合同的约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_x000D_...查看全文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嘛?

律师解答: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是有效的,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协商一致自愿达成共识的合同依法有效。被限售的房屋只是在限售期内无法过户,过了限售期后就可以正常过户,一般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查看全文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么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买卖双方需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自愿真实表达意愿;合同约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查看全文

限售房屋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性取决于具体情况。若合同合法且双方真实意图一致,则有效;若合同违法或双方真实意图不一致,则无效。若买卖双方符合限售政策的销售资格条件,依法签订的合同有效;若一方或双方不符合限购政策的购买条件,则合同无效。...查看全文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

限售房屋的买卖合同违法无效,因违反法律规定和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根据法律规定,违反强制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然而,除非该强制规定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查看全文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是无效的,因为违反法律规定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法律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么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查看全文

被限售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

被限售房屋的买卖合同无效,因为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根据法律规定,违反强制规定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除非这些规定不会导致该民事行为无效。...查看全文

限售房产的买卖合同有效吗

法律分析:限售房产的买卖合同有效的。但还需满足如下条件:_x000D_ 1、合同双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_x000D_ 2、意思表示真实;_x000D_ 3、合同不违反法律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_x000D_ 4、其他条...查看全文

动迁安置房限售期内买卖房屋买卖合同有效么

法律分析:动迁安置房限售期内买卖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动迁安置房未满5年不得正式上市交易,5年以购房家庭所取得的契税完税凭证时间为准;未满5年处于限售期内签署的买卖合同不受法律保护,满5年补交土地出让金可以进行合法销售。...查看全文

房屋买卖合同在限售政策下是否有效?

限售政策下的房屋买卖合同,如果双方符合限购政策的条件,则合同有效;若一方或双方不符合条件,则合同无效。根据《民法典》规定,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法律或当事人另有约定除外。合同变更、...查看全文

房屋买卖合同买方限购合同还有效吗

法律分析:房屋买卖合同买方限购合同一般没有效的。且买方应当承担相应的缔约过失责任。但双方订立买卖合同后,才出现新的限购政策,导致双方合同无法履行的除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一条_x...查看全文

房屋买卖买方限购合同还有效吗

房屋买卖买方限购合同通常无效。违背诚信原则、恶意磋商、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提供虚假情况等都属于缔约过失,需要赔偿损害责任。...查看全文

房屋买卖买方限购合同还有效吗

房屋买卖买方限购合同一般无效。在订立合同过程中违背诚信原则的、假借订立合同恶意磋商的、故意隐瞒合同重要事实的、提供虚假情况的属于缔约过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范围为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查看全文

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吗

律师分析: 只要合同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双方自愿签订且没有违法行为,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那么房屋买卖合同就是有效的。因此,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合同房买卖合同就是有效的。 【法律依据】: 《...查看全文

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吗

法律解析: 只要合同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双方自愿签订且没有违法行为,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那么房屋买卖合同就是有效的。因此,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合同房买卖合同就是有效的。 【法律依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