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举报职务侵占的权利是什么?

律师回答
摘要:职务侵占罪属于公诉案件,可以向公安分局经侦部门报案,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举报、报案或控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应当接受并移送主管机关处理,犯罪人自首适用相应规定。对于职务侵占罪,根据《刑法》的规定,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和没收财产等。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以及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类似行为,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定罪处罚。
可以举报,职务侵占罪属于公诉案件,可以去公安分局经侦部门报案。
《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刑法》
第二百七十一条【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延伸阅读
揭示职务侵占问题的个人举报权利的重要性
个人举报职务侵占的权利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公正。职务侵占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可能导致权力滥用、腐败和不公平。个人举报的权利赋予了普通人揭露这种违法行为的能力,促进了社会的公正和透明。通过个人举报,不法行为可以得到揭示和追究,相关责任人可以受到法律的制裁。个人举报权利的行使还有助于建立法治社会,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因此,保护和支持个人举报职务侵占的权利对于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法治至关重要。
结语:保护和支持个人举报职务侵占的权利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至关重要。个人举报权赋予了普通人揭露违法行为的能力,促进了社会的公正和透明。通过个人举报,不法行为可以得到揭示和追究,责任人可以受到法律制裁。此外,个人举报的行使还有助于建立法治社会,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个人举报职务侵占的重要性,并鼓励并支持公民行使这一权利,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法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九章 渎职罪 第四百零三条 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公司设立、登记申请或者股票、债券发行、上市申请,予以批准或者登记,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上级部门强令登记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前款行为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个人有权举报职务侵占吗

法律分析:个人是有权举报职务侵占的。职务侵占罪属于公诉案件,可以去公安分局经侦部门报案。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查看全文

个人能举报职务侵占吗

个人可举报职务侵占,去公安局经侦部门报案。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都应接受报案、控告和举报。职务侵占是指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0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相关机关报案或举报犯罪事实或嫌...查看全文

个人举报职务侵占罪能立案吗

个人举报职务侵占罪能立案,但需移交主管机关处理。职务侵占罪与侵占罪的区别在于主体、主观和客观方面。四川省对职务侵占罪的量刑标准是根据涉案数额和其他犯罪情节确定的。刑法中的定罪量刑多以涉案数额和犯罪情节为依据,反映经济犯罪规模和社会...查看全文

职务侵占举报怎么写?

律师分析: 可以这么写:举报信可以分为开头,正文和结尾三大部分,举报信标题最好能概括举报的事项以及人物,比如对某某破坏公共环境的举报。举报信内容应该详细介绍举报案件的事实。空告状是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依法向公安机关...查看全文

如何举报职务侵占罪

法律分析:可以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报告所发现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的行为。需要提供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和营业执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等能证明单位依法成立的材料。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如何举报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可保留证据,拨打110报警或直接去公安机关报案。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报案或举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对侵犯其权利的犯罪事实,有权向相关机关报案或控告。相关机关应当接受报...查看全文

如何举报职务侵占罪?

律师分析: 可以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报告所发现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的行为。需要提供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和营业执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等能证明单位依法成立的材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查看全文

举报职务侵占立案吗

法律分析:举报职务侵占立案。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因此举报职务侵占立案。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查看全文

股东如何举报法人职务侵占

股东可以向单位股东会举报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依法保护股东权益。根据《刑法》规定,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人员将受到刑事处罚,数额较大者将面临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者还可能被没收财产。国有公司、企业或委派人员从事公务的人员有...查看全文

股权职务侵占是职务侵占吗

法律分析: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是职务侵占。《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查看全文

职务侵占罪的报案权利归属问题

职务侵占报案应受理,属于公诉案件。报案人应向经侦部门说明来意,填写《报案表》,提供证据和材料。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0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犯罪事实或嫌疑人,有权报案或举报。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应接受报案、控告、举报,并移送主...查看全文

职务侵占举报材料怎么写,职务侵占可不可以假释

职务侵占举报材料应包括举报事项、人物身份信息和案件证明理由;职务侵占罪可以假释,但需满足法定条件;职务侵占属于经济犯罪,根据刑法规定处以刑罚。...查看全文

举报职务侵占需要证据吗

法律分析: 举报职务侵占不需要证据,但是如果没有证明则可能不会立案,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_x000D_ 任何...查看全文

职务侵占要举报才受理吗

职务侵占罪无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被害人可要求侵占者退还财物并支付赔偿金。如侵占者不履行责任,被害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职务侵占罪包括利用职务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数额较大者可处以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者可并处没收...查看全文

什么是职务侵占罪?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谁?

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员工,以及基层组织人员。该罪行指的是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产,并且数额较大。并非所有单位员工都满足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资格。...查看全文

职务侵占罪的报案流程是什么

一、职务侵占罪的立案程序 1.在受案阶段,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负责统一受理、管理举报线索。其他部门或者人员对所接受的犯罪案件线索,应当及时移送举报中心。有关机关或者部门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是否立案的案件线索和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查办案件...查看全文

职务侵占罪是什么,职务侵占罪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职务侵占罪是什么,职务侵占罪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一、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1、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查看全文

个人经营职务侵占么

法律分析:个人经营是不能构成职务侵占,个体工商户不属于职务侵占的主体。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查看全文

职务侵占的获利计算方法是什么?

职务侵占的量刑标准是根据获利金额来确定的,根据刑法规定,职务侵占数额较大的可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可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可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对国有...查看全文

职务侵占罪怎么举证

1、调取有关被害单位的企业注册登记资料和劳动合同,证实犯罪嫌疑人的职务、身份的证据材料,以确定犯罪主体。2、犯罪嫌疑人所占有的财物是否为利用职务上便利的证据材料。3、调取财物账目等有关犯罪对象和数额的证据,...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杨畅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认证律师婚姻家庭、婚姻家庭

已服务152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