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依据

律师回答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违反特定款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犯罪对象是特定的,是用于救灾、抢险、防汛、扶贫、优抚、移民、救济的款物,这些特定款物必须专用,既可以是钱,也可以是物。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对保管、分配和使用特定款物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国家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而故意挪用,过失不能构成本罪。

挪用特定款物罪怎么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挪用特定款物罪立案标准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挪用特定款物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二)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三)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挪用特定款物的,或者造成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严重困难的;(四)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五)其他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情形。

挪用特定款物罪构成?

犯罪构成。(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关于特定款物专门使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我国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特别设立民政事业费一项,包括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以便帮助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解决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这对于安定群众生活,以及恢复再生产能力,将困难和灾害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上述特定款物决不允许任意挪用,必须做到专款专物专门使用,这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财经管理制度。本罪侵犯的对象,只能是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的特定款物,既包括用于上述用途的由国家预算安排的民政事业费,又包括临时调拨的救灾、抢险、防汛等款物以及由国家募捐的救灾、救济款物。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救灾款应重点用于灾情严重地区自力无法克服生活困唯的灾民,不得平均分配和发放。抢险、防汛款用于购买抢险、防汛的物资、通讯器材、设备和其他有关开支。优抚款主要用于烈属、军属、残废军人等的抚恤、生活补助,以及疗养、安置等。救济款主要用于农村中由集体供给、补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救济;城镇居民中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和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人的贫困户的生活救济;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散居归侨、外侨以及其他人员的生活困难救济等。为了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方面的需要,国家临时调拨、募捐或者用上述专款购置的食品、被服、药品、器材设备以及其他物资,也属于作为本罪对象的特定专用物资。特定款物不得挪作他用,也不得混用。挪用其他款物,即使是专用款物,如教育经费,也不能构成本罪。(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所谓挪用,一般是指擅自将专用款物挪作他用,如用于搞经济开发项目、炒房地产、购置小轿车等违反专款专用的行为,这种他用不包括放进个人腰包的行为,如果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上述7种专款归个人使用的,则应以挪用公款罪从重处罚。因此,这里的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扰、扶贫、移民、救济工作款物罪中的挪用,只能是擅自将上述特定的款物挪作其他公用的行为。挪用的对象必须是救灾、抢险、防汛、优扰、扶贫、移民、救济工作等七项款物,如果是挪用其他的款物,则不能构成本罪。1962年3月原内务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抚恤、救济事业费管理使用办法》规定,对特定款物不得挪作他用。1984年7月6日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民政事业费使用管理办法》,对救灾、救济、优抚等费用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预算管埋、财务管理、财务监督等方面重新作了规定。对特定款物的使用、发放,必硕严格按照该管理办法进行,否则,挪用上述特定款物的,可能构成本罪。构成本罪,只能是将特定款物挪用于其他公共用途,如修建楼、堂、馆、所;给本单位购买高级轿车、空调器等高档商品;开办劳动服务公司等。如果行为人为了个人使用而挪用特定款物,不构成本罪。挪用救灾、抢险、防汛、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以挪用公款罪从重处罚。达到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才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之所以不仅要求情节严重,还要求有重大损害的结果才追究刑事责任,是由于本罪的挪用行为与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盗窃罪、诈骗罪中获取财物行为的性质毕竟不同。通常认为,挪用特定款物而造成抗洪、抗旱、抗震、防汛等工作的重大困难和损失的;挪用特定款物数额较大,直接侵害群众生活利益或者妨害恢复生产自救的;直接导致灾情扩大的;挪用特定款物而造成群众逃荒、疾病、死亡的等,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对保管、分配和使用特定款物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国家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而故意挪用,过失不能构成本罪。

怎么样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

犯罪构成。(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关于特定款物专门使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我国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特别设立民政事业费一项,包括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以便帮助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解决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这对于安定群众生活,以及恢复再生产能力,将困难和灾害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上述特定款物决不允许任意挪用,必须做到专款专物专门使用,这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财经管理制度。本罪侵犯的对象,只能是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的特定款物,既包括用于上述用途的由国家预算安排的民政事业费,又包括临时调拨的救灾、抢险、防汛等款物以及由国家募捐的救灾、救济款物。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救灾款应重点用于灾情严重地区自力无法克服生活困唯的灾民,不得平均分配和发放。抢险、防汛款用于购买抢险、防汛的物资、通讯器材、设备和其他有关开支。优抚款主要用于烈属、军属、残废军人等的抚恤、生活补助,以及疗养、安置等。救济款主要用于农村中由集体供给、补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救济;城镇居民中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和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人的贫困户的生活救济;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散居归侨、外侨以及其他人员的生活困难救济等。为了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方面的需要,国家临时调拨、募捐或者用上述专款购置的食品、被服、药品、器材设备以及其他物资,也属于作为本罪对象的特定专用物资。特定款物不得挪作他用,也不得混用。挪用其他款物,即使是专用款物,如教育经费,也不能构成本罪。(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所谓挪用,一般是指擅自将专用款物挪作他用,如用于搞经济开发项目、炒房地产、购置小轿车等违反专款专用的行为,这种他用不包括放进个人腰包的行为,如果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上述7种专款归个人使用的,则应以挪用公款罪从重处罚。因此,这里的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扰、扶贫、移民、救济工作款物罪中的挪用,只能是擅自将上述特定的款物挪作其他公用的行为。挪用的对象必须是救灾、抢险、防汛、优扰、扶贫、移民、救济工作等七项款物,如果是挪用其他的款物,则不能构成本罪。1962年3月原内务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抚恤、救济事业费管理使用办法》规定,对特定款物不得挪作他用。1984年7月6日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民政事业费使用管理办法》,对救灾、救济、优抚等费用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预算管埋、财务管理、财务监督等方面重新作了规定。对特定款物的使用、发放,必硕严格按照该管理办法进行,否则,挪用上述特定款物的,可能构成本罪。构成本罪,只能是将特定款物挪用于其他公共用途,如修建楼、堂、馆、所;给本单位购买高级轿车、空调器等高档商品;开办劳动服务公司等。如果行为人为了个人使用而挪用特定款物,不构成本罪。挪用救灾、抢险、防汛、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以挪用公款罪从重处罚。达到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才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之所以不仅要求情节严重,还要求有重大损害的结果才追究刑事责任,是由于本罪的挪用行为与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盗窃罪、诈骗罪中获取财物行为的性质毕竟不同。通常认为,挪用特定款物而造成抗洪、抗旱、抗震、防汛等工作的重大困难和损失的;挪用特定款物数额较大,直接侵害群众生活利益或者妨害恢复生产自救的;直接导致灾情扩大的;挪用特定款物而造成群众逃荒、疾病、死亡的等,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对保管、分配和使用特定款物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国家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而故意挪用,过失不能构成本罪。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立案标准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挪用特定款物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二)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三)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挪用特定款物的,或者造成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严重困难的;(四)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五)其他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情形。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条件

1、挪用特定款物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2、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3、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挪用特定款物的,或者造成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严重困难的。4、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5、其...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条件?

律师分析: 1、挪用特定款物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2、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3、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挪用特定款物的,或者造成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严重困难的。4、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如何认定的

法律分析: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_x000D_ 1、主体是对保管、分配和使用特定款物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_x000D_ 2、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_x000D_ 3、客体是国家关于特定款物专门使用的财经管理制度;_x000...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标准

符合下列要件的,可认定为挪用特定款物罪:主体是在国家机关等单位支配、管理特定款物的主管人员等直接责任人员;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关于特定款物专门使用的财经管理制度;主观方面是故意;客观方面是实施了挪用救灾、抢险等特定款物,情节严重,致使...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如何认定?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标准如下: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专门使用特定款物的财务管理制度;2、客观要件,客观上表现为单位实施的挪用国家救灾、抢险、防洪、优抚、扶贫、移民、救济资金、物资等严重情节,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怎么认定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标准如下: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专门使用特定款物的财务管理制度;2、客观要件,客观上表现为单位实施的挪用国家救灾、抢险、防洪、优抚、扶贫、移民、救济资金、物资等严重情节,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如何认定

挪用特定款物罪通过以下要件认定:1、客体是国家关于特定款物专门使用的财经管理制度。2、客观方面为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3、主体是特殊主体。4、...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是什么

法律分析: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是:本罪主体是在国家机关等单位支配、管理特定款物的主管人员等直接责任人员;主观方面表现为明知是国家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而故意挪用;本罪客体是国家关于特定款物专门使用的财...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

一、刑法对挪用特定款物罪既遂的定罪标准 1、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中的特定款物是指?

律师分析: 是指违反特定款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这些特定款物必须专用,既可以是钱,也可以是物。本罪的主体是在国家机关等单...查看全文

探讨如何认定挪用特定款物罪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涉及特定款物,且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针对特定款物所实行的专门财经管理制度的行为。该罪行的构成条件包括:涉及特定款物、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针对特定款物所实行的专门财经管理制度、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查看全文

挪用资金罪的认定依据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的行为。挪用金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且超过3个月未还,或进行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的,应予追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犯有挪用资金罪的可处三...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定罪依据

挪用公款罪的定罪标准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侵害国家或企业财产。挪用公款罪不属于渎职罪,渎职罪指国家工作人员损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其客观公正性的信任。挪用公款罪的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挪用公款...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标准有哪些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标准如下:1、客体要件,侵犯的对象是国家专门使用特定款物的财务管理制度;2、客观要件,客观上表现为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洪、优抚、扶贫,移民、救济资金和物资,情节严重,对国家和人民利...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具体是什么

法律分析:挪用特定款物罪的认定标准:_x000D_ 1、主体是对保管、分配和使用特定款物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_x000D_ 2、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_x000D_ 3、客体是国家关于特定款物专门使用的财经管理制度;_x0...查看全文

公款挪用罪的判定依据

挪用公款罪的判定标准和立案标准:挪用公款罪适用于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共财产所有权的行为。根据数额不同,分为数额较大和数额巨大。数额在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数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数额在100万元以上...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认定标准是什么

挪用特定款物罪认定标准如下:1、对象要件,侵犯的对象是国家专门使用特定款物的财务管理制度;2、客观要件,客观上表现为挪用国家救灾、抢险、防洪、优抚、扶贫、移民、救济资金和物资,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

法律分析: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认定: 1、国家工作人员和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是经手、管理特定款物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对特定款物有调拨、保管、分配、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员。 2、他人进行非法活动、营利活动;挪...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

挪用特定款物罪如何认定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违反特定款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犯罪对象是特定的,是用于救灾...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

律师解答: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在法定职责范围内或者受委托管理的单位或个人,挪用该单位或个人特定的款物的行为。这里的“特定的款物”是指该单位或个人具有管理、使用、支配的财物或资金。如果挪用导致本单位或个人的损失,则构成犯罪。挪用特定...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