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以威胁或诱导手段促使他人违法行为,如何处理?

律师回答
摘要:这段文字讲述了教唆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教唆未成年犯罪属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同时,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教唆他人犯罪也应当以被教唆者与教唆者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为前提。
有人通过威胁或诱惑他人犯罪,如果事情被发现,他也将面临法律的制裁。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一、教唆未成年犯罪属于什么罪
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是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应当以被教唆者与教唆者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为前提,如果不构成共同犯罪,则不应当适用教唆犯的规定从重处罚。
二、教唆罪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教唆罪的处罚原则:
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即教唆未遂。
延伸阅读
教唆犯罪从重处罚的原则是什么?
教唆犯罪是指故意诱导他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无论被诱导者是否最终实施了犯罪行为,教唆者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教唆犯罪从重处罚的原则是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同时防止犯罪行为的扩散和再次发生。
教唆犯罪从重处罚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唆犯罪是一种故意犯罪行为,教唆者具有明确的主观故意,因此其处罚应当比没有教唆的人更重。
2.教唆犯罪往往会对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严重伤害,例如引发群体事件、破坏社会稳定的活动等。因此,教唆犯罪的处罚应当高于其他普通犯罪行为。
3.教唆犯罪容易引发犯罪连锁反应,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教唆犯罪的处罚也应当比未遂犯罪更重,以遏制犯罪行为的扩散。
教唆犯罪从重处罚的原则是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同时防止犯罪行为的扩散和再次发生。教唆犯罪者的处罚应当高于其他普通犯罪行为,以彰显其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
结语:教唆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于教唆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教唆未成年人犯罪更是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应当从重处罚。在教唆罪的处罚原则中,教唆他人犯罪应当按照共同犯罪的原则处罚,而教唆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则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三条公职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给予政务处分:(一)在政务处分期内再次故意违法,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二)阻止他人检举、提供证据的;(三)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四)包庇同案人员的;(五)胁迫、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六)拒不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威胁他人如何处理?

威胁恐吓他人,可以报警,让警察按照情节进行处理。分别是: 1、情节轻微的,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情节严重,构成寻衅滋事罪的,处五年以...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强迫他人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理?

公职人员胁迫他人违法行为应受政务处分,犯罪或轻微情节撤职或开除。政务处分期内再次违法、阻止检举、串供、包庇同案人员、胁迫他人违法、拒不上交违法所得等行为也会受到处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应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宽严相济。...查看全文

他人胁迫或诱骗实施违法行为的处罚原则

行政处罚减轻条件:消除危害后果、受胁迫或诱骗、自首立功、其他法规规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再次违法、阻止检举、串供、包庇同案、胁迫他人、拒不上交违法所得等,应从重处分。...查看全文

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实施违法行为的应当如何?

若他人被胁迫或诱骗实施违法行为,可减轻或免除行政处罚。胁迫需满足故意、非法行为及被胁迫者不得不背离真实意愿行动。诱骗指他人在不知情情况下,被承诺利益或小恩小惠而遭受损失。...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威胁他人受什么处分

法律解析: 利用职权威胁并辱骂他人,这是明显的以权谋私,如果是情节严重可停职检查,甚至是彻职查办。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九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威胁他人受什么处分

公职人员威胁他人的,如果不构成犯罪,可能会被处以警告、记过、罚款等,如果构成敲诈勒索罪,则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定罪处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威胁他人受什么处分

法律分析: 公职人员威胁他人的,如果不构成犯罪,可能会被处以警告、记过、罚款等,如果构成敲诈勒索罪,则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定罪处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查看全文

行政人员诱导他人违法是否违法?

行政人员诱导别人犯罪,属于违法行为。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 冒用别人的身份证违法吗 违法。第十七...查看全文

公务员威胁他人怎么处理?

律师分析: 可以报警。法律规定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查看全文

威胁恐吓他人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 被威胁恐吓的人应该报警。在遭到别人的恐吓时,首先要搞清楚是谁威胁,尤其是匿名威胁,以及基于说话口气、笔迹、威胁内容和其他一切可以捕捉到的证据。 作出威胁恐吓的行为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查看全文

被公职人员威胁如何办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查看全文

被威胁的公职人员将如何受到处理

事业单位的处罚包括警告、记过、罚款、开除等;被敲诈勒索的属于刑事犯罪,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如不立案可申请复议或向检察院申诉;敲诈勒索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威胁或要挟强行索要财物。 事业单位处罚及敲诈勒索的处理方式。 事业单位处...查看全文

被他人恐吓威胁可以报警吗,被他人恐吓威胁如何处理

被他人恐吓威胁可以报警,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方式是保持冷静,报警解决。恐吓行为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或行政处罚,如敲诈勒索、恐怖信息传播等。威胁恐吓他人构成寻衅滋事罪会受到刑事处罚,情节较轻则行政处罚。治安处罚标准包括写恐吓信、侮...查看全文

威胁他人家人是什么违法犯罪行为?

一、威胁他人家人是什么违法犯罪行为?这种情况构成恐吓罪。可以报警,属于先行备案,对方有威胁言语但没有实际作出违法犯罪事实的,被威胁人可先行向公安机关备案,一旦威胁人真的作出什么违法行为,警方将会优先调查此人,也就是事先...查看全文

公共场所威胁恐吓他人如何处理?

律师分析: 恐吓威胁他人处五日以下拘留;情节比较严重的会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并进行五百元以下的罚款。人生而就有一些合法权益,如果被他人侵犯,当事人在自己处理不了的情况下,可以找法律进行维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看全文

言语威胁恐吓他人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视具体情况而定,收到威胁恐吓的骚扰短信,情节较严重,当事人可以报警处理,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拘留等行政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查看全文

威胁恐吓殴打他人如何处理?

律师分析: 被别人恐吓殴打、干扰正常生活或是威胁到人身自由或人身安全的,应该报警。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查看全文

持刀威胁恐吓他人如何处理

1、持刀威胁恐吓他人的,被恐吓的人应当报警处理。 2、这种情况属于持凶器恐吓他人,而且属于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构成寻衅滋事罪,行为人将被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查看全文

持刀威胁他人如何处罚

一、持刀威胁抢夺他人如何处罚 1.持刀威胁抢夺他人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相关法律依据:《刑法》 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查看全文

公司领导威胁员工离职,怎么处理

劳动者应及时维权,公司领导逼迫辞职是违法行为。电话12333为全国统一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咨询、举报、投诉电话。劳动者可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书面举报或投诉公司侵犯其劳动保障合法权益。...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