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者的保护有哪些?
劳动仲裁法指的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为了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而制定的法律。其内容包括:劳动争议类型;劳动争议解决方法;举证责任;劳动争议处理组织;申请劳动争议调解方式;调解劳动争议原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职责;仲裁员条件;其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一条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职工劳动保护
1、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2、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设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3、建立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要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要依法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劳动者职业病状况,进行统计、报告和处理。4、实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劳动保护制度是指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为宗旨,以劳动安全卫生规则为内容的规范。
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有什么区别吗?
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的区别:
一、执法主体不同;
二、法律行为不同;
三、工作职责不同;
四、法律地位不同;
五、法律后果不同;
六、执法手段不同。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区别是什么
作为劳动者,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找哪个部门解决这个劳动争议,那么问题的答案来了,发生劳动争议后,劳动者可以选择向当地的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维权解决,在投诉维权得不到解决后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那么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有什么区别呢?首先,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执法主体不一样,劳动监察人员属于行政执法人员,劳动仲裁委的仲裁员属于准司法人员;第二,行为性质不同,劳动监察人员的执法行为属于行政执法行为,依据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进行行政执法,劳动仲裁本身是一个准司法程序,劳动仲裁委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进行仲裁活动。第三,法律后果不同,当事人对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行为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对劳动仲裁委做出的仲裁裁决不服,可以依法提起的是民事诉讼。
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的区别是什么
一是执法主体不同劳动监察的执法主体是劳动行政部门,其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是代表劳动行政机关实行行政执法;而劳动仲裁的执法主体是依照国家劳动立法建立的特定机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二是法律行为不同劳动监察属于行政执法,作出劳动监察作用的是劳动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劳动仲裁则是一种准司法性质的活动,作出的裁决属于一种国家授权的仲裁机构对发生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三是工作职责不同劳动监察由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是依照法定的行政职权主动进行,不需要相关人提出请求;而劳动仲裁机构则是受理劳动关系当事人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需先提出仲裁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才能受理案件,否则,仲裁部门不主动介入。四 是法律地位不同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劳动行政部门同接受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之间是行政管理关系;而在劳动仲裁的所有程序中,仲裁机构是一种“中间人”,不作为当事人而处于“第三者”的地位。五是法律后果不同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劳动监督机关一经作出处理决定,立即发生法律效力,有关单位和个人应立即执行。有关当事人不服处理决定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在申请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间,不影响决定的执行。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并不立即发生法律效力,而是处于效力待定状态。六是执法手段不同劳动监察既包括事后矫正,也包括事前预防;而劳动仲裁则属于事后矫正,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确保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两者不仅不排斥,而且可以通过相互配合起互相补充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