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订合同的岗位离职计划

律师回答
摘要:劳动者上班后没有签合同,单位不支付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先协商讨要工资。若协商不成或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可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若调解失败,可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可起诉。
如果劳动者上班后没有签合同,而单位在其要走时不给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先和用人单位进行协商,来讨要工资,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之后调解失败的,可以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起诉。
延伸阅读
岗位离职安排的合同缺失问题
岗位离职安排的合同缺失问题是指在员工离职计划中存在合同未签订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岗位变动、内部调整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缺乏合同的离职安排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法律和合规问题,例如离职补偿、保密协议、竞业限制等方面的纠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雇主应与离职员工进行积极沟通,明确双方权益和责任,并尽快达成书面协议,确保离职过程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此外,雇主还应及时修订相关政策和流程,加强合同管理,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结语:在劳动者没有签订合同的情况下,若单位拒不支付工资,劳动者可先协商要求支付,如协商不成或达成协议后不履行,可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失败后可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提起诉讼。离职安排中缺乏合同可能引发法律和合规问题,雇主应积极沟通,明确双方权益和责任,并尽快达成书面协议,确保离职过程的合法合规。同时,雇主还应修订相关政策和流程,加强合同管理,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三十九条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过失性辞退)】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四十条 【无过失性辞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四十一条 【经济性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二)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未签订合同的离职时间

试用期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需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但若用人单位违法违规,劳动者可立即解除合同。劳动者解除合同后,应配合用人单位办理退工手续。如用人单位无理阻拦,可申请调解或仲裁,甚至提起诉讼。辞职时需提前通知单位,以免给公司造成损失...查看全文

未签订劳动合同离职

法律分析:未签劳动合同辞职,也应当遵循签订了劳动合同的程序进行。因为劳动关系以事实劳动关系为准。因此需要和用人单位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正式员工提前三十天,试用期员工提前三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法...查看全文

签订劳动合同岗位与实际岗位不符

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可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或乡镇、街道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查看全文

未签订劳动合同怎样离职的?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离职规定和签订劳动合同的意义。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可以在试用期内提前3天书面离职,过了试用期则需要提前30天书面离职,公司无权扣钱。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可作为处理劳动合同争议的依...查看全文

离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风险

未签订劳动合同,离职也需按劳动合同法规定履行程序。可与用人单位协商,或提前一个月书面辞职解约。如单位不办理离职手续,可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诉。...查看全文

离职时未签订劳动合同,如何计算工资?

没签劳动合同离职需支付双倍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可向劳动局申请仲裁。没签合同辞职无需缴纳违约金,可主张公司补缴社保费。拒绝签劳动合同可要求补签、申请劳动仲裁,提供证据证明劳动关系。离职后可索要经济补偿金,协商不成可通过劳动仲裁解决。...查看全文

未签订合同辞职,工资如何计算?

未签订劳动合同离职,可要求支付经济补偿和双倍工资。经济补偿按年限支付,双倍工资从第二个月开始,最长不超过12个月。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要求补缴社保费。劳动仲裁需提供证据,申请书、身份证、工商登记信息。自行处理劳动案件也可胜诉,且劳动仲...查看全文

变更职位未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中的工作岗位可以根据双方协商一致进行变更,但用人单位必须证明调岗具有合理性。若用人单位滥用调岗权,将被认定为违约行为。根据劳动法规定,工作内容是劳动合同具备的重要条款,一旦在合同中达成一致,具有法律约束力。然而,在合同期内...查看全文

事业单位未签订合同能否辞职?

劳动者辞职与用人单位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无关,只需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30天书面离职无需单位批准。用人单位需结清工资并办理离职手续。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若单位未提供...查看全文

变更职位未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工作岗位变更劳动合同可以重新签署,也可以不用重新签署。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如果员工和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工作岗位和相关条件,那么,发生工作岗位调整,双方最好以书面形式,变更劳动合同或签署补充协议...查看全文

计划生育岗位津贴

法律分析:目前实行的岗位津贴包括两大类:1、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包括夜班津贴、值班津贴、节日津贴、驻外津贴;2、年功性津贴:工龄津贴。 夜班津贴适用于长期性从事夜班作业的工作人员,包括质检员、...查看全文

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离职

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为不定期劳动关系,劳动者可随时终止。用人单位超1月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需每月支付2倍工资。...查看全文

未离职与其他家签订合同

法律分析:可以,只要两个用人单位都认可。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查看全文

未签订合同的试用期离职规定

没签合同试用期直接走人后果:1、如造成公司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2、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3、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无需附加条件,用人单位不能要求支付违约金。...查看全文

签订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岗位是不是违法

法律分析:一、签订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岗位是不是违法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内容应该包括劳动者工作内容、岗位、劳动报酬、劳动时间等的内容,如果劳动合同没有岗位信息的,违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查看全文

没有签订合同的会计可以离职吗

法律分析:一、没有签订合同的会计可以离职吗?单位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要离职,也要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履行离职程序。那样才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自动离职,反而让自己比较被动。如果依法提出离职,单位不予办理...查看全文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工资计算方法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离职工资按照双倍来计算;签订劳动合同需注意提供真实身份证件、明确条款、不违反法律规定;在不影响全日制工作的情况下可以签兼职劳动合同,需交社保。...查看全文

合同签订后取消租房计划

租房合同解除及注意事项。签订租房合同后不住可协商解除,如对方拒绝,房东可扣留房租或要求赔偿。若租赁物危害健康等情形,承租人可提前解除合同无需赔偿。注意事项包括签正式合同、明确费用责任、修缮义务及费用承担、出租人不限于所有人。违约责...查看全文

和单位签订合同后提前离职

要是签了劳动合同想提前离职的话,其实也是可以的,但此时需要在法律规定的情形下进行离职,同时结合自己所处的阶段不同,需要提前通知用人单位的时间要求也不一样。要是没有提前通知给单位造成了损失的,需要作出赔偿。&...查看全文

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

法律分析:没签劳动合同可以得到双倍工资的赔偿。 双倍工资实质上是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的赔偿金,而不是用人单位欠发劳动者工资,理应受到一年仲裁时效的限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