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筹资弥补养老保险缺口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
由《韩国保险报》和日本《保险每日新闻》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亚洲保险论坛于3月28日在北京举办。北京大学教授郑-伟在会上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他指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问题极其严峻,按照中成本情景假设,到2048年将出现养老保险基金累积收不抵支,基金枯竭。单独依赖财政投入来解决养老保险缺口不具可行性,除加大财政投入意外,还需考虑其他外部筹资渠道,如开征新税种(如高消费税等)、国有资产变现、发型社会保障彩票、划转全国社保基金方法等来弥补养老保险缺口。
郑-伟表示,养老保险基金指的是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包括第二、第三支柱,仅仅包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这一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数据向大家汇报,
第一个是在职退休人员比例,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里头大概是三个在职人员养一个退休人员,3:1的数值。到2030年会降到2:1,到2065年降到1:1。也就是说到2065年中国城镇员工养老保险是一个在职养一个退休,这个比例和美国相比,是很不一样的。美国目前的抚养比,在职和退休也是3:1,美国2030年代也是2:1,但是在2030年代之后他长期保持2:1稳定的态势,但咱们是继续往下降。正是因为人口老龄化的急剧变化导致了我们在后面这几张表出现比较严峻的状况。年度现金流的衡量是当年的基金收入和当年支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里头我们会发现在2037年的时候,会首次出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入不抵当年支出,当年收支会出现负数。
第二个数据是累积收支,我们发现累积收支在2048年会出现整个基金的枯竭,就是假设不改革,照着目前的框架往下发展,2048年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基金就会枯竭。第一阶段我们听到韩国的情况,也有本世纪四十年代出现基金枯竭的问题,这和中国的情况还是挺像的。
第三个数据是综合精算结余,这是在考虑未来几十年当中平均来说养老保险缺口有多少。我们重点看2011—2100年九十年中间中成本总体情况,是负的12%,这是什么意思?如果考虑九十年期间平均基金的缺口年均是负的12%,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想让基金达到平衡,或者把养老金替代降低12个百分点,或者把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提高12个百分点,这都不可能,现实当中不具备操作性,因为现在养老保障水平不高,而且缴费水平已经很高了。注意到这四个红数字是由正变负,这实际上是看我们考察的期限的变化,如果只考虑25年,2011—2035年这25年时间根本不用发愁养老基金,它不但没有缺口,还有结余。
基于以上的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问题极其严峻,按照中成本假设2048年出现养老保险基金累积收不抵支,基金枯竭。2049年迎接建国一百周年,我想我们不应该希望这样的成绩单向建国一百周年汇报。不要幻想通过养老保险制度的自我调节来实现基金平衡,12%的缺口靠自我调节不可能实现。不能单独依赖财政投入弥补养老保险缺口,如果这九十年想靠财政投入弥补缺口大约需要每年财政支出11%用于弥补持续九十年,这怎么可能?国防以每年5%的比例支出,怎么可能财政每年拿出11%弥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需求,所以完全依靠财政投入弥补也不可行。除了外部筹资渠道之外,应当同时注重通过内部挖掘来弥补养老保险的缺口。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虽然形势严峻,但并非无药可医。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时间窗口,改革时机稍纵即逝,12%的缺口起点从2011年开始算,如果往后延五年、十年,养老保险缺口就不是负的12%,就是负的13、15%了,越往后拖回扣拉得越大,所以等了过几十年病入膏肓了再寻医问药那时候就没有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