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休假是否会影响工资待遇?

律师回答
摘要:高温天气下,用人单位应采取措施保护劳动者权益,包括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休、减轻劳动强度等。劳动者在室外温度超过法定限制停止高温工作时,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工资。此外,用人单位还应对高温天气下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室外露天作业。
劳动者在室外温度超过法律规定而停止高温工作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的工资。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八条在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
(一)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当日发布的预报气温,调整作业时间,但因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需要紧急处理的除外:
1.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2.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3.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二)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用人单位应当对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调整作业岗位。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三)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期间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
(四)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规定,当劳动者在室外温度超过法律规定而停止高温工作时,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的工资。用人单位应根据气象台发布的气温预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增加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等措施。对于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进行健康检查并调整其作业岗位。同时,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高温作业。无论是停止工作还是缩短工作时间,用人单位都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的工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四十五条 【劳动合同的逾期终止】劳动合同期满,有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但是,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规定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九条 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高温假期工资待遇是否有所变化?

高温天气期间,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照常发放工资,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同时,高温补贴的发放标准和时长各省不一,东部地区的津贴标准较高,西部地区较低。...查看全文

带薪年假是否会影响员工的工资待遇

带薪年假是不扣工资的,根据《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员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此外,根据不同工作年限,年休假的天数也有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及时支付工资,员工可以通过劳动局投诉或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并可能获得经...查看全文

请假是否会影响高温津贴?

高温补贴是为保障企业职工在高温条件下的安全和健康,提高职工夏季清凉饮料费发放标准。请假的员工不享受高温津贴。高温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或不低于45元,取决于工作环境是否能将温度降低到33℃以下。...查看全文

旷工是否影响工资待遇?

旷工自动离职是否有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单位不得不付或少付工资。旷工时间可扣除工资,但不得超过法定限额。旷工几天算自动离职,《劳动合同法》未规定。单位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如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等。旷工被除名条件为连续旷工...查看全文

一天旷工是否会影响工资待遇?

旷工一天扣三天工资违法,用人单位不得额外扣工资。单位可制定内部工资支付制度,并告知全体劳动者,旷工只能按事假扣工资。单位可采取行政处罚而非直接扣工资。如有纠纷,可先协商解决,若不成可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劳动法未明确规定,但根据合同...查看全文

员工请病假是否影响薪资待遇?

员工请病假不会扣工资,用人单位需按规定支付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支付标准可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病假期间工资支付按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约定,若无约定则通过协商确定,计算基数为正常出勤月工资的80%且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病假天数根...查看全文

高温假期内的工资待遇如何?

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高温津贴是在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且工作场所温度不能降至33℃以下的情况下发放的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适时调整。而产假期间,职工不享有高温津贴。另外,劳动者...查看全文

是否影响薪资待遇?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八条,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和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单位有交社保的,产假期间企业无需向职工支付工资,而是由公司凭女职工的生育凭证,到生育保险基金处为其申请生育津贴,以生育津贴作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查看全文

离婚后复婚是否会影响婚假待遇?

本文介绍了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的相关规定。其中,对于复婚者,可以享受与初婚者相同的婚假,且在批准的婚假期间工资照常发放。对于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或路程假,且在批准...查看全文

退休后醉驾是否影响退休待遇?

律师分析: 一般没有,被判决有罪,但免予刑事处罚的,判决生效后,原退休待遇不变。但是,犯有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以及泄密,贪污、贿赂等严重违纪行为,构成刑事犯罪但免予刑事处罚的,根据其所犯错误,比照应受到的行政处分的种类,按以...查看全文

怀孕女职工薪资待遇是否会受到影响?

怀孕女职工工资不得降低,变更劳动合同需协商一致。解除合同需支付赔偿金。法律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五条,《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怀孕女工被辞退可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获得赔偿。特殊情形下,如职业病、工伤、孕期等,女职工享有...查看全文

工资待遇是否会受到公司开除的影响?

公司开除员工后,仍需支付工资。根据《劳动法》第五十条和第九十一条规定,公司不得克扣或拖欠员工工资,否则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支付工资、经济补偿,并可能要求支付赔偿金。...查看全文

公务员病假期间的工资待遇是否有影响?

公务员请病假不应扣工资或津贴,因为公务员保险制度是为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公务员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与公务员福利制度一样,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查看全文

退休人员犯罪是否会影响其退休金待遇?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退休人员被判刑后的待遇与其是否为公务员有关。如果退休人员是公务员,则一般不再享受退休金待遇;而如果不是公务员,则通常仍可继续领取退休金,但在服刑期间会停发。对于公务员退休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的情况,停发退休...查看全文

党内警告是否会影响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

党员受警告处分会影响职务晋升和绩效考核,评优奖金等也会受影响。公务员的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受撤职处分的降低级别。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且没有再违纪行为的,处分解除后不再受影响。非...查看全文

元旦休假工资待遇

本文介绍了元旦休假工资待遇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按照日工资的百分之三百支付劳动者在法定节日(元旦1天、春假3天、清明节1天、端午节1天、五一劳动节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3天)加班的工资。法...查看全文

退休年龄是否影响工伤待遇的享受?

当事人超过退休年龄但未办理退休手续或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继续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如果用人单位招用退休人员并按项目参保方式缴纳工伤保险,退休人员也可以享受工伤待遇。工伤待遇包括医疗康复、伤残和死亡赔...查看全文

工伤后福利待遇是否会受到影响?

律师分析: 不会,职工因为工作遭受到的意外伤害事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是不变的,应该由所在的用人单位按月支付,如果公司停发相关的福利待遇,就是违法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查看全文

工伤后福利待遇是否会受到影响

法律解析: 不会,职工因为工作遭受到的意外伤害事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是不变的,应该由所在的用人单位按月支付,如果公司停发相关的福利待遇,就是违法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查看全文

工伤后福利待遇是否会受到影响

法律解析: 不会,职工因为工作遭受到的意外伤害事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是不变的,应该由所在的用人单位按月支付,如果公司停发相关的福利待遇,就是违法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