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如何才能不受政务处分?

律师回答
摘要:根据相关规定,公职人员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从轻或减轻政务处分:一是主动交代自己应受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二是配合调查并如实说明自己的违法事实;三是检举他人的违纪违法行为,并经查证属实;四是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挽回损失或消除不良影响;五是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六是主动上交或退赔违法所得;七是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轻或减轻情节。这些情况下,公职人员可获得相应的宽大处理。
公职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
(一)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
(二)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本人违法事实的;
(三)检举他人违纪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
(四)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挽回损失或者消除不良影响的;
(五)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六)主动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轻或者减轻情节。
延伸阅读
公职人员如何规避行政惩处?
公职人员如何规避行政惩处?对于公职人员来说,避免受到行政惩处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违反职责和纪律。其次,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保持廉洁自律,不参与腐败行为。此外,建立良好的工作记录和档案,确保工作过程透明化,便于监督和审查。另外,及时了解和遵守相关规章制度,避免因为不了解规定而触犯法律。此外,与同事和上级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避免发生内部纷争,减少可能导致行政惩处的风险。最重要的是,公职人员要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与社会大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以免受到不实指控和舆论压力。总之,公职人员要始终牢记职责和法律,保持自律,遵守规章制度,才能有效规避行政惩处的风险。
结语:公职人员应主动交代、配合调查、检举他人、采取措施、退赔违法所得等,可减轻政务处分。为规避行政惩处,公职人员应遵守法律法规,保持廉洁自律,建立透明工作记录,了解规章制度,良好沟通合作,树立清正廉洁形象,与社会互动。牢记职责和法律,自律遵守规章制度,方能有效规避行政惩处风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一条,公职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
(一)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
(二)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本人违法事实的;
(三)检举他人违纪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
(四)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挽回损失或者消除不良影响的;
(五)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六)主动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轻或者减轻情节。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公务人员如何接受处分?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原则: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党管干部原则,集体决策;法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政务处分应与违法行为相当,同时注重惩戒与教育相结合。...查看全文

公务员受到政务撤职处分后,职级将会如何降低?

政纪处分对公务员的影响及期限: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24个月)。受处分期间不能晋升职务和级别,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还不能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者级别会被降低。...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法律分析:公职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一)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二)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本人违法事实的;(三)检举他人违纪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四)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挽回...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法律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为了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的法律。 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律师解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为了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的法律。 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律师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为了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的法律。 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查看全文

非党公职人员如何受到处分?

批评教育是对有轻微违纪违规行为的党员进行口头批评教育的常用方式,旨在提醒、教育党员,防止更大错误的发生。它是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中的一种形态,即红脸出汗、咬耳扯袖的方式。...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受行政拘留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公职人员行政拘留后由单位自行处理,一般情况下是警告、记过、以及开除。 会有案底但是不会被开除公职。行政拘留不是刑事犯罪的刑罚,一般不会开除公职,除非情节严重。 若是公职单位认为影响较大,不适合再担任职位的话,此单位则...查看全文

公务人员政务处分法标准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应当?

律师解答: 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为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查看全文

政务处分法规定了哪些公职人员可以受到政务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本法所称公职人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六类人员。...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期间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期间的影响期根据处分的严重程度而定,警告为6个月,记过为12个月,记大过为18个月,降级和撤职为24个月。政务处分适用于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包括行政、审判、检察、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管理人员,以及企业...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的种类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的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七条,政务处分的种类为: (一)警告; (二)记过; (三)记大过; (四)降级; (五)撤职; (六)开除。 上述处分适用于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的种类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的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七条,政务处分的种类为: (一)警告; (二)记过; (三)记大过; (四)降级; (五)撤职; (六)开除。 上述处分适用于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的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七条,政务处分的种类为: (一)警告; (二)记过; (三)记大过; (四)降级; (五)撤职; (六)开除。 上述处分适用于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该法所称公职人...查看全文

学习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律师解答: 本法第二章、第三章适用于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处分的程序、申诉等适用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四条 给予公职人...查看全文

学习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律师分析: 本法第二章、第三章适用于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处分的程序、申诉等适用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四条 给予公职人...查看全文

能否享受人才引进政策?公务员能否受益?

引进人才实行试用期制,满一年后录用为公务员或签定用人合同;公务员身份按标准确定工资待遇,非公务员根据工作年限确定职级工资;取消应届毕业生见习期;硕士研究生每月1000元津贴补助,博士研究生每月2000元津贴补助,享受期为5年;优秀...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被行政拘留如何处分

干部被行政拘留,单位具体怎么处分,要根据违法的情节和认罪的态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国家公务员的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单位具体怎么处分,要根据违法的情节和认罪的态度。依据共产党...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规定政务处分的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七条,政务处分的种类为:(一)警告;(二)记过;(三)记大过;(四)降级;(五)撤职;(六)开除。上述处分适用于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该法所称公职人员,是指《中华...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

法律分析:《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施行起即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