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如何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

律师回答
摘要:诉讼时效抗辩权是被告行使的一项民事权利,司法不应过多干预。诉讼时效抗辩是对已进入诉讼阶段的对方当事人违反诉讼时效规定的抗辩行为,请求驳回对方的诉讼请求。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不得约定延长或缩短时效期间。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的起诉请求将被驳回。诉讼时效抗辩是实体权利的抗辩,当事人是否主张属于其自由处分范畴,司法应尊重民事意思自治原则和诉讼处分原则。
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法律行为。即对已进入诉讼阶段,对对方当事人违反有关“诉讼时效”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请求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因此,诉讼时效抗辩权是由被告提出的。
诉讼时效抗辩权怎么行使
诉讼时效抗辩权的使用
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当事人之间不得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或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诉讼时效期过了,当事人丧失的是胜诉权而不是起诉权,即该权利没有了法律保护的外衣,变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裸权利。所以,权利人超过诉讼时效起诉的,法院受理后都会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诉讼时效抗辩权本质上是义务人的一项民事权利,义务人是否行使,司法不应过多干预,这是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根本要求。
当事人一方根据实体法上的诉讼时效抗辩权在诉讼中提起的诉讼时效抗辩是实体权利的抗辩,是需由当事人主张的抗辩,当事人是否主张,属于其自由处分的范畴,司法也不应过多干涉,这是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应有之意。
延伸阅读
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时效:权利行使的关键
在民事诉讼中,诉讼时效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它规定了诉讼请求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否则将失去诉讼权利。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是当被告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已超过法定时效期限时,可以提出的一种辩护手段。被告可以通过抗辩时效来阻止原告的诉讼请求。然而,要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被告需要注意时效期限的计算、合理的证据提交以及合法的抗辩理由等。因此,了解并正确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对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诉讼时效抗辩权是被告提出的一项重要权利。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若对方当事人违反了诉讼时效相关规定,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要求驳回对方的诉讼请求。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当事人之间不能约定延长或缩短诉讼时效期间,也不能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诉讼时效抗辩权是义务人的一项民事权利,司法不应过多干预,这符合民法意思自治原则和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要求。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一条 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条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诉讼时效如何抗辩

法律分析: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法律行为。即对已进入诉讼阶段,对对方当事人违反有关“诉讼时效”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请求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且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查看全文

诉讼时效抗辩权

诉讼时效抗辩权是一种权利,是针对原告的起诉,认为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提出的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抗辩。诉讼时效抗辩权是一方当事人拥有的权利,具有强烈的法律效力。超过诉讼时效期限后,如果被告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法院会驳回其诉讼请求。如果...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有何抗辩权

法律分析: 民事诉讼的抗辩权包括:_x000D_ 1、按权利是否从属于主债权而存在,可以分为独立抗辩权和从属抗辩权。_x000D_ 2、按权利行使效力的强弱不同,可以分为永久抗辩权和一时抗辩权。_x000D_ 3、抗辩权...查看全文

诉讼时效如何影响抗辩权

诉讼时效是抗辩权,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诉讼时效届满后,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诉讼时效的法律要件包括存在请求权、怠于行使权利的事实以及持续存在导致届满。诉讼时效可以中断或中止,重新计算或剔除中止时间段后继续计算。...查看全文

诉讼当中诉讼时效抗辩权谁提出

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法律行为。即对已进入诉讼阶段,对对方当事人违反有关“诉讼时效”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请求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因此,诉讼时效抗辩权是由被告提出的。 诉讼时效...查看全文

什么是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

律师分析: 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是针对请求权是否过了诉讼时效而主张的。当事人之间不得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或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查看全文

什么是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

法律解析: 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是针对请求权是否过了诉讼时效而主张的。当事人之间不得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或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是什么

法律解析: 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法律行为。即对已进入诉讼阶段,对对方当事人违反有关诉讼时效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请求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查看全文

什么是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

法律分析: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是针对请求权是否过了诉讼时效而主张的。当事人之间不得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或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是什么?

律师分析: 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法律行为。即对已进入诉讼阶段,对对方当事人违反有关诉讼时效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请求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是什么

法律分析: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法律行为。即对已进入诉讼阶段,对对方当事人违反有关诉讼时效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请求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什么是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

法律分析:民事诉讼法的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法律行为。即对已进入诉讼阶段,对对方当事人违反有关“诉讼时效”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请求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当事人向法院请求保...查看全文

先诉抗辩权:如何应对诉讼中的抗辩权

先诉抗辩权是指在一般保证中,保证人在未经审判或仲裁、债务人财产执行无效前,有权拒绝承担保证责任。但在债务人下落不明且无财产、债务人破产、债务人财产不足以履行债务或保证人放弃权利等情况下,保证人无法行使该权利。...查看全文

诉讼时效抗辩

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法律行为。即对已进入诉讼阶段,对对方当事人违反有关"诉讼时效"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请求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且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查看全文

诉讼中的诉讼时效抗辩权由谁提出?

诉讼时效抗辩是被告行使的一项权利,可用于驳回对方的诉讼请求。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不得约定延长或缩短。超过时效期间,法院会驳回诉讼请求。诉讼时效抗辩权是义务人的民事权利,司法不应过多干预,符合民法意思自治原则和民事诉讼处分原则。...查看全文

诉讼时效抗辩如何提出

诉讼时效抗辩怎么提 1.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限制。 根据《民法典》规定,列举了四种债权请求权,当事人对这四种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四种债权请求权分别是:①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②兑付国债、金融债...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债权诉讼时效抗辩权多久

《民法典》规定,债权的普通诉讼时效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二十年。诉讼时效的适用要件包括存在请求权、怠于行使权利的事实以及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如有中断或中止事实,诉讼时效可以重新计算。...查看全文

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放弃与诉讼时效

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的要求:主体具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向权利人作出明示或默示意思,权利人知道且知道其享有权利,以义务人同意履行诉讼时效期间的义务为要件。...查看全文

使用诉讼时效抗辩会胜诉吗?

法律分析:一、使用诉讼时效抗辩会胜诉吗?诉讼时效过期后抗辩有机会胜诉。当事人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会受理,但如果被告提出诉讼请求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法院经审查属实,有可能驳回诉讼请求。通俗的说,就是打不赢官司。超过诉讼时效...查看全文

3年诉讼时效抗辩权

法律分析:诉讼时效届满的抗辩权是三年的时间,最长的保护期是二十年的时间。《民法典》的规定,债权的普通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和义务人之日起开始计算,但是最长不超过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二十年。 《中华人...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