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劳动赔偿金计算依据

律师回答
摘要:劳动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包括支付工资损失和赔偿费用,补足劳动保护待遇和医疗费用,以及根据伤残等级不同而获得的不同补偿。劳动工伤赔偿需要按照程序进行,先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再申请工伤认定。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支付赔偿金,标准为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
劳动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如下:
1、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费用;
2、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
3、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一、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如下:1、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2、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工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3、用人单位克扣工资,解除劳动合同的;
4、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二、劳动工伤赔偿程序如下:1、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公司需要在事故发生的一个月内申报,如果公司不申请,则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在一年内提出认定申请;2、如果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3、根据不同的伤残等级,获得的补偿是不一样的;4、可以先申请劳动仲裁确认你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经过劳动仲裁确认存在劳动关系后,再申请工伤认定。总的来说,劳动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包括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等,如果属于劳动工伤,需要按流程进行,因为根据不同的伤残等级,获得的补偿是不一样的。相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以上规定,劳动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包括支付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并加付赔偿费用、补足劳动保护待遇损失、支付医疗费用并加付赔偿费用等。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未提供劳动保护、拖欠工资或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等情况。劳动工伤赔偿程序包括工伤认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等。总之,根据相关法规,劳动赔偿金的计算标准需遵循相应流程,赔偿金额根据伤残等级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法规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支付赔偿金,金额为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十六条【订立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劳动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五十二条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章劳动争议第七十八条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探讨死亡赔偿金计算依据

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是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照二十年计算。但对于六十周岁以上的人,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对于七十五周岁以上的人,按照五年计算。...查看全文

探讨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计算依据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是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来确定,城市居民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赔偿,农村居民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赔偿。...查看全文

探讨劳动赔偿金的计算方法

劳动赔偿金是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的一种惩罚,计算方式是根据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如果工资高于本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支付标准按三倍数额支付,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查看全文

探讨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依据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及计算公式,以及死亡赔偿金不算作遗产。根据法律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计算,年龄越大赔偿年限越少。具体计算公式根据受害人年龄分段进行调整。...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赔偿金计算依据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了经济补偿的计算方式。根据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不满一年但超过六个月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若劳动者月工资高于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查看全文

探讨死亡赔偿金分配的依据

死亡赔偿金的分配原则是根据司法解释采取继承丧失说,应分配给法定继承人,并按照继承人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紧密程度决定分割的份额,原则上应由家庭生活共同体成员共同取得。根据《国家赔偿法》,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公民的...查看全文

计算劳动仲裁赔偿金的依据是什么?

劳动仲裁时,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按劳动者在单位工作年限计算,经济补偿为月平均工资的60%-70%。赔偿金最高不超过当地月平均工资的3倍,低于3倍时劳动者可要求用人单位按经济补偿标准...查看全文

计算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和补偿金的依据

劳动合同解除的赔偿金和补偿金按照劳动者在单位工作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解除劳动合同的手续包括提前通知、工作交接和债务清理。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包括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法定解除不需要对方同意,而约定解除需要双方协商一...查看全文

计算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的依据

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应支付劳动者赔偿金,金额为劳动者工资标准的二倍,且根据工作年限逐年递增,最高不超过12年。...查看全文

计算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的依据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的计算方法包括:根据工作年限和月工资计算经济补偿金;因病或非因工伤解除时,还需考虑医疗补助费;不能胜任工作时,只需考虑工作年限和月工资。其他情况如客观变化、经济裁员、逾期给付也有相应的赔偿金计算方法。根据《违...查看全文

解雇赔偿金的计算依据

劳动者被解雇时的经济补偿标准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对于合法辞退的情况,劳动者可以主张经济补偿金,按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前一年的平均工资标准计算;对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劳动者可以主张辞退赔偿金,支付的标准是经济补偿金的两...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解除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什么?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如果劳动者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用工满一个月且不满一年期间,应按照劳动者工作时间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两倍。这是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处罚措施,旨在保障...查看全文

探讨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

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不能否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主体资格、适用劳动规章制度、从事有报酬劳动且是业务的一部分的情形,劳动关系仍然成立。...查看全文

探讨漏罪计算追诉时效的依据

漏罪对追诉时效的计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追诉期限计算方法,一般从犯罪之日起计算,但如果是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查看全文

探究违约金计算的依据

违约金计算方法及免除责任的规定,违约金与损害赔偿金不能并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违约金可根据合同约定或实际损失协商确定,且可根据请求适当增减。守约方可免除对方违约责任,但不可抗力不免除违约责任。违约金与损害赔偿金是根...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终止后的赔偿计算依据

劳动合同到期赔偿金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劳动者在公司工作的年限来确定,每满一年赔偿一个月的工资。保密协议书不属于劳动合同,它是劳动合同的附属协议。劳动合同应包含一系列条款,如用人单位信息、劳动者信息、合同期限、工作内容等。劳动合同到期后...查看全文

探讨赔偿标准及法律依据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逃逸者将面临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需支付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的相关费用。具体赔偿金额包括交通费、住宿费、误工损失、精神赔偿等,其中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按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丧...查看全文

探讨工伤死亡赔偿的依据

工伤死亡赔偿标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供养亲属抚恤金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违约金计算方法探讨

本文主要介绍了劳动合同违约金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医疗期满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相关注意事项。另外,文章还列举了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最后提醒劳动者,如果企业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或违章指挥、强令冒...查看全文

探讨公司裁员赔偿金计算方法

本段内容介绍了公司裁员赔偿金的计算方法和合法裁员的要求。在经济性裁员时,用人单位应支付每满一年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违法裁员时则需支付经济补偿的两倍。合法裁员需要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职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