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 守信用 。形式有精神契约和文字合同契约,对象多样,可以是:生意伙伴、挚友、爱人、国家、世界、全人类,以及对自己的契约等,可以用 文字合同 来约定,可以用 语言 来约定,还可以是 无言 的契约,西方法律称合同为契约。
一、工作协议书和劳动合同
协议书是社会生活中,协作的双方或数方,为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经双方或数方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的书面材料。协议书是契约文书的一种。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二、遗赠抚养协议是什么合同
遗赠扶养协议属于人身关系的协议,不适用民法典。遗赠扶养协议,是遗赠人与扶养人之间订立的,确定遗赠与扶养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里的“扶养人”是指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其他公民或集体所有制组织。这种协议规定,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并于遗赠人死后取得其遗产。
遗赠扶养协议也不同于收养关系,收养属于身份法上的法律关系,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为法律上拟制血亲,建立一种新的人身关系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而遗赠扶养协议中的扶养人与遗赠人并不改变原有的身份地位。所以不能把收养协议和遗赠扶养协议相混淆。现今通说将遗赠扶养协议与收养关系予以明确区分,且认为以遗赠扶养协议之形式规避法定的收养条件者,遗赠扶养协议也无效。
遗赠扶养协议不是身份财产关系。身份财产法关系是以身份法律关系为前提的财产关系,属于财产法关系与纯粹身份关系之间的过渡类型。遗赠扶养协议不以当事人具备身份关系为前提,依现行法规定具有身份关系的法定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根本不能成立有效的遗赠扶养协议。遗赠扶养协议不是身份财产关系,也不是继承契约。继承契约是典型的身份财产关系,指具有身份关系的当事人(主要是夫妻或未婚夫妻)之间订立的以处分客观继承权为内容的合同,比如夫妻双方约定相互放弃继承权,而指定儿子是共同的继承人。
继承契约与遗赠扶养协议存在以下差别:首先,客观继承权仅为资格或能力尚非权利,作为对客观继承权的处分行为继承契约应当无效。遗赠扶养协议则为被扶养人对身后财产的以死亡为生效期限的处分,这种处分行为是有效的。其次,继承契约的主体一般限于法定继承人之间,而遗赠扶养协议的扶养方可以是其他自然人,也可以是集体组织,并且通常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其他人。最后,继承契约的受益人不以履行一定的义务为对价,属于无偿契约,而在遗赠扶养协议中扶养人的生养死葬义务与被扶养人赠与身后财产互为对价,属于有偿、双务合同。
遗赠扶养协议的扶养人不可以是遗产的法定继承人。扶养人一旦签订合同后,应按照法律和遗赠扶养协议对设立人员的生老病死和安葬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按照合同履行的,取消扶养人的遗产继承资格。
三、达成一次形成合同算不算有效合同
协议是签订合同的基础,合同又是协议的具体化。所谓协议是指有关国家、政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个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订立的一种具有政治、经济或其关系的契约。合同与协议虽然有其共同之处,但两者也有其明显区别。合同的特点是明确、详细、具体,并规定有违约责任;而协议的特点是没有具体标的、简单、概括、原则,不涉及违约责任。合同与协议是两个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只从名称上来区分,而应该根据其实质内容来确定。如果协议的内容写得比较明确、具体、详细、齐全,并涉及到违约责任,即使其名称写的是协议,也是合同;如果合同的内容写得比较概括、原则、很不具体,也不涉及违约责任,即使其名称写的是合同,也不能称其为合同,而是协议。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五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百六十九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
第七百零三条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