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解决?劳动人事争议裁裁决为终局?

律师回答
摘要:劳动人事争议申请劳动仲裁,并非一裁终局,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47条规定,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等金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争议以及执行劳动标准方面的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劳动人事争议申请劳动仲裁的,并不都是一裁终局。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延伸阅读
劳动人事争议的解决方式及其影响
劳动人事争议的解决方式及其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在解决劳动人事争议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调解、仲裁、诉讼等。调解是一种灵活的解决方式,通过双方协商达成和解,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仲裁是一种独立公正的解决方式,由仲裁机构作出裁决,具有终局性。诉讼是一种正式的解决方式,通过法院审理并作出判决。不同的解决方式对于劳动人事争议的影响也不同。调解强调双方合作,维护劳动关系;仲裁强调公正裁决,确保权益得到保护;诉讼则注重法律程序和法律权益的实现。因此,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对于劳动人事争议的解决和影响至关重要。
结语:合理选择解决劳动人事争议的方式对于争议的解决和影响至关重要。调解、仲裁和诉讼是常见的解决方式。调解灵活高效,强调双方合作;仲裁公正终局,确保权益保护;诉讼注重法律程序和权益实现。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部分劳动争议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因此,了解各种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解决方式,对于劳动人事争议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9修正):第六章 待遇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国家补助、集体支付工资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逐步做到在工资收入上与国家支付工资的教师同工同酬,具体办法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二章 促进就业 第十五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六条 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学生实习的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学生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参加相关保险、接受职业技能指导等权利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违反本法规定,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单位或者非法从事人力资源服务、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或个人组织、安排、管理学生实习实训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按一万元计算。
对前款规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单位或者非法从事人力资源服务、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或个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按一万元计算。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劳动裁决为终局裁决

法律分析:1、终局裁决的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是否为终局

法律分析:一、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是不是终局劳动仲裁的裁决是不中终裁裁决,由劳动争议的类型而定,如果是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工作时间等的争议,是属于终裁裁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是否为终局

劳动仲裁的裁决是不中终裁裁决,由劳动争议的类型而定,如果是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工作时间等的争议,是属于终裁裁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四十七条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查看全文

劳动人事争议的裁决是否为终局?

劳动人事争议申请劳动仲裁并不属于一裁终局案件,裁决书在作出十五日后才生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除特殊情况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仲裁是终局裁决吗

法律分析:一、劳动争议仲裁是终局裁决吗不一定是。劳动仲裁裁决分为终局裁决和非终局裁决,两者的适用范围、生效时间、救济途径均有所区别。其中终局裁决至作出之日起生效并具有法律效力,不服只能向仲裁委当地的中院申请...查看全文

仲裁裁决为劳动争议的最终裁决吗?

劳动仲裁依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有些是一裁终局,有些可以再到法院起诉。一裁终局是指劳动仲裁后裁决立即生效,当事人不能再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这提高了劳动争议处理效率,保护劳动者权益,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诉权。...查看全文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哪些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的为终局裁决,包括以下情形:(1)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的裁决是否为终局裁决?

劳动仲裁终局裁决条件及救济途径: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和赔偿金,或因劳动标准争议可实行终局裁决。劳动者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30日内向中级法院申请撤销裁决。非终局裁决,当事人15日内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终局裁决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下称“小额案件”);(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终局裁决

法律分析:1、终局裁决的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终局裁决是指什么?

劳动仲裁的“终局裁决”,是劳动争议仲裁庭对当事人提出的实体劳动争议所作出的裁决,该裁决自作出之日起即对用人单位发生法律效力。对于劳动仲裁庭所作出的终局裁决,如果不服的,劳动者可以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不能起诉,但如果该裁决有《中华人...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裁决为最终裁决

我国劳动纠纷处理程序为“一裁两审制”,即先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服仲裁裁决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一审判决可上诉至二审法院,二审判决为终审。...查看全文

劳动报酬是否为裁决的终极解决方案?

劳动报酬仲裁案件是否属于一裁终局需根据涉案金额而定,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为一裁终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劳动仲裁的参与人,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等。参与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丧失或部分...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终局裁决的认定标准?

律师解答: (1)一调一裁两审制。本法第五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终局裁决是什么意思

劳动争议终局裁决是什么意思 劳动仲裁的“终局裁决”,是劳动争议仲裁庭对当事人提出的实体劳动争议所作出的裁决,该裁决自作出之日起即对用人单位发生法律效力。对于劳动仲裁庭所作出的终局裁决,如果不服的,劳动者可以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不能...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终局裁决可以起诉吗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哪些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劳动争议终局裁决不能起诉,但可以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劳动争议仲裁。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的为终局裁决,包括以下情形:(1)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终局裁决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劳动争议终局裁决是指劳动争议经仲裁庭裁决后即行终结,不能再进行仲裁或诉讼。劳动争议一裁终局仅限于小额和标准明确的仲裁案件,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法律依据:_x000D_ 《劳动争...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终局裁决的认定标准

律师分析: (1)一调一裁两审制。本法第五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终局裁决的认定标准?

法律解析: (1)一调一裁两审制。本法第五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裁决的终局裁决规定

劳动仲裁终局裁决适用于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等争议,或因执行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方面发生的争议。对于终局裁决不服的劳动者,应在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应在30日内向中级法院申请撤销裁决...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