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协议能否作为遗产公证的依据?

律师回答
摘要:遗嘱公证不需要房屋买卖合同,不能用该合同申请遗嘱公证。遗产继承公证需要当事人亲自去公证处申请,提交相关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继承。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继承人可以放弃继承,但需要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表示。
房屋买卖合同是房屋买卖时签订的合同,而遗嘱公证不需要房屋买卖合同,所以不能持房屋买卖合同申请遗嘱公证。遗产继承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法律的规定和继承人的申请,依法证明继承人的继承行为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办理遗产继承公证的,需要当事人亲自去公证处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
参考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条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延伸阅读
购房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其在遗产公证中的适用性
购房协议作为买卖双方之间的合同,在法律上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购房协议可以作为证据来维护双方的权益。然而,购房协议能否作为遗产公证的依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一般情况下,购房协议并不直接涉及遗产的分配和继承问题,因此在遗产公证中的适用性有限。遗产公证更多地关注遗产的合法性、真实性和继承人的权益保护。因此,在遗产公证中,购房协议可以作为辅助证据,但并不是唯一的依据。最终的判断还需要根据遗产法律法规和具体案件的情况来确定。
结语: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至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条对房屋买卖合同和遗嘱公证以及遗产继承公证做出了明确规定。购房协议作为买卖双方之间的合同,在遗产继承公证中的适用性有限,一般作为辅助证据。最终的判断应根据遗产法律法规和具体案件情况确定。办理遗产继承公证需要当事人亲自去公证处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章 继承 第三十一条 法定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但不动产法定继承,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章 继承 第三十三条 遗嘱效力,适用遗嘱人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法定继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拆迁协议能否作为遗产公证的依据?

拆迁协议可以作为遗产继承。根据拆迁安置协议所涉权利的性质,被拆迁人在合同中获得的财产权益可以作为遗产继承。即使被拆迁人在合同履行前去世,其合同中涉及的财产权益仍可继承,前提是合同合法有效。...查看全文

离婚协议书能否作为离婚证的依据?

离婚证需双方当事人亲自到民政局办理,包括提交法律文件、协商离婚协议、子女抚养及财产处理。婚姻登记员核实信息后颁发离婚证,注销结婚证,解除夫妻关系。新式离婚证封面为枣红色,烫银,采用牡丹设计,防伪性能提升。离婚需双方同时前往,不可代...查看全文

认购协议能否作为继续履行合同的依据

法律分析:认购协议能作为继续履行合同的依据。如果认购协议是当事人依法订立的协议,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需要按照该协议的约定履行其义务;如果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认购协议作为证据,请求对方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查看全文

死者的遗嘱能否作为遗产继承依据?

法院在判断遗嘱的真实性时,可以通过查验遗嘱是否满足生效条件来确定其是否合法有效。遗嘱的生效要件包括真实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和经过公证等。公证并不是遗嘱生效的必要条件,但公证遗嘱必须经过严格的公证程序才能形成。口头遗嘱是否有效需要...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能否作为入学依据?

购房合同与上学无关,但需注意政策。购房合同是债权凭证,不影响报名上学。义务教育阶段可就近入学,凭户口薄或房屋产权证。签订购房合同需注意产权证、交房日期、违约责任、延期交房、公摊面积、面积确认和付款方式等事项。购买贷款房应核实卖家身...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能否作为贷款依据?

购房合同不可贷款,需要房产证才能办理抵押贷款。只有购房合同的房子可以交易,但存在风险,需按程序变更合同并办理房产证手续。全款买房可变更合同后由开发商出具房本;贷款买房需提前清贷款或变更合同后办理贷款手续,最终由开发商出具房本。...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能否作为遗嘱公证?

购房合同的产权人可以做遗嘱公证,需提供相关材料并交纳费用。有贷款的购房合同可以更名,需向房管部门申请。没有房本但有购房合同可以申请贷款,需提供其他抵押物。购房合同的公证非强制,但可证明真实性和合法性。购房者可单方面解除购房合同的情...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能否作为退定金的依据?

在签署了购房协议后,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退定金的。但如果由于不可抗力或开发商的原因,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那么可以退还定金。对于没签合同的旅游定金是否能退,应当视情况而定。...查看全文

离婚协议书能否作为离婚的依据?

根据离婚协议书起诉离婚,需满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且婚姻关系已解除、离婚协议书生效等条件。未办理离婚登记手续且婚姻关系未解除的,离婚协议书无效。协议离婚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冷静期、审查和登记。离婚财产分割应遵循男女平等、照顾子女和女方...查看全文

民法典下遗嘱能否作为房产继承的依据?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遗嘱可以作为房产继承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遗嘱可以作为房产继承依据吗,房产...查看全文

离婚协议书能否作为起诉依据?

离婚协议书可以起诉离婚,但需符合条件。已办理离婚登记手续的协议离婚不能再次起诉,但未办理登记手续的协议离婚可以提起离婚诉讼。离婚协议书应包括双方自愿离婚、子女抚养权、财产分割等内容。签订离婚协议书需注意自愿原则、双方亲自签署、不违...查看全文

小产权房定金收据能否作为购房证据?

定金是一种保证金,买受人自愿交纳并收到收据后,定金交纳行为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包括行为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定金可以作为债权担保,当事人可以约定定金作为担保...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能否作为抵押贷款的依据?

抵押贷款需提供房产证,按揭贷款可凭合同。任何银行可办理抵押贷款,需提供房产证、身份证、户口本、结婚/未婚证明和贷款用途资料。购房合同不足以获得贷款,需结清上家贷款并提供房产证,才可办理贷款。...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是否能够作为公积金提取的依据?

异地公积金贷款需要按照一定流程办理,包括咨询、申请、审核和贷款催收等步骤。贷款城市公积金中心和缴存城市公积金中心需要合作,确保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贷款还贷期间,若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转移,需及时告知相关公积金中心。逾期时,缴存城市...查看全文

认购协议能作为继续履行合同的依据吗

认购协议可以作为履行合同的依据。如果认购协议中规定了定金,当交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定金不予退还。如果认购协议包含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主要内容,并且出卖人已收取购房款,该协议应被视为商品房买卖合同,当事人必须按照约定履行义务。...查看全文

认购协议能作为继续履行合同的依据吗

法律分析:认购协议能作为继续履行合同的依据。认购协议中如果约定了定金,当交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定金不退还;而认购协议如果具有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主要内容,并且出卖人已经按照约定收受购房款的,该协议应认定为商品房买卖合...查看全文

能否使用购房合同作为入学依据?

购房合同是否能就近读书取决于地方政策。根据规定,适龄儿童可凭户口薄或房屋产权证就近入学。就近入学并非绝对地理位置的远近,而是根据学校布局和招生人数等因素决定。有些地方要求提供房产证复印件,如杭州、济南;而有些地方只需提供合同证明,...查看全文

能否使用购房合同作为贷款依据?

购房合同不是自己的名字也可以带款。法定可抵押贷款的包括建筑物、土地附着物、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交通工具、建设用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以及法律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查看全文

作为遗产继承的依据是

相关法律依据可参照继承法如下条款: 第十六条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查看全文

能否将购房合同作为赠与的唯一依据?

该文章主要探讨不动产登记制度和房屋所有权证的重要性。文章指出,不动产必须实行登记制度,采用公示公信主义。房屋所有权证是房屋权属的凭证,只有购房合同没有房屋所有权证,从法律上讲,房屋的所有权还没有发生法律上的实际转移。因此,严格意义...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