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依据与现实案例研究

律师回答
摘要:假释期内犯罪不算累犯,假释考验期满认为原判刑罚执行完毕。根据刑法规定,假释期满后五年内再犯应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才算累犯。累犯会从重处罚。累犯包括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特殊累犯指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根据刑法规定,特定犯罪再犯都算累犯。
假释期内犯罪是否算累犯
1、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刑法》第八十六条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2、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刑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因此,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的,都不构成累犯。假释考验期结束后犯新罪的才构成累犯。
3、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假释期满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4、在假释期内犯罪,不属于累犯。在假释期内又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先扣除前一罪已经服的刑期,然后将剩余刑期与新罪所获刑期合并执行。法律规定是怎样的
1、假释指的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2、所谓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罪犯。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两种。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特殊累犯:是指因犯特定之罪而受过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又犯该特定之罪的犯罪分子。特定之罪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刑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不构成累犯。假释考验期满后犯新罪才构成累犯。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假释期满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才被视为累犯。因此,在假释期内犯罪不属于累犯,但会受到从重处罚,并将新罪所获刑期与之前已服刑期合并执行。累犯的定义包括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特殊累犯指的是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又犯特定罪行的犯罪分子,如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七节 假释 第八十六条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2012修正):第三章 刑罚的执行 第四节 减刑、假释 第三十三条 人民法院裁定假释的,监狱应当按期假释并发给假释证明书。
对被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被假释的罪犯,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假释的建议,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撤销假释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审核裁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假释的,由公安机关将罪犯送交监狱收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七节 假释 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法律依据与现实案例

意向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违约者需承担责任。意向合同是任务委托方和承包单位事先约定的书面协议,用于满足需方的紧急需求,使工作能立即进行。...查看全文

法律依据与现实案例分析

无证醉驾行为涉嫌危险驾驶罪,一般会被判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将处以拘役和罚金。同时,如果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对此行为负有直接责任,也将受到相应处罚。...查看全文

法律依据与实践案例

我国法律对主从犯的认定根据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从犯意图、行为分工、出资和分得赃款、共犯关系等方面。在毒品共同犯罪中,主犯是主要出资者、所有者或起主要作用者,从犯是次要或辅助作用者。受雇佣或指使实施毒品犯罪的人,根据实际作用...查看全文

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

我国死者意外死亡赔偿金不属于遗产,而是对亲属的补偿。分割不同于遗产,一般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共同取得,法院不主动分割。如当事人请求分割,按生活亲近程度分配。...查看全文

最新法律观点与实例研究

阴阳合同一般情况下,阴合同有效,阳合同无效。但若利用阴阳合同实施违法行为,或以合法形式掩盖违法目的,则伪装的阳合同无效,被伪装的阴合同也因内容违法而无效。...查看全文

程序、法律依据与实践案例

抚养权变更是指父母双方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或一方起诉要求变更的情况。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变更孩子的抚养权,都需要法院的认可。抚养权变更与小孩姓名变更没有直接联系,只是为了避免以后的家庭纠纷。...查看全文

法律依据与现实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无责任能力人可以进行正当防卫,以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者造成损害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法律依据与现实困境

工作中误伤工友,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工友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责任;用人单位工作人员执行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查看全文

研究抗税罪的法律依据

抗税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侵犯了国家税收监督管理和税务人员的人身权利。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犯罪主体是负有纳税义务或代扣代缴义务的人。犯罪主...查看全文

集体合同的实践与案例研究

《集体合同规定》第6条明确了集体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安全与卫生、合同期限、变更解除终止程序、双方权利义务、争议处理约定、违约责任及其他内容。...查看全文

法律依据与案例解析

企业间借贷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借款程序处理,避免法律适用错误。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判断,如上下级关系、长期业务往来等,临时且不以高利息为目的的短期借款可被认定为有效。企业出借资金给其他企业解决急需资金时,孳息可按银行...查看全文

案例分析与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零一条明确规定了徇私舞弊减刑罪的刑罚,对于违法减刑、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的司法工作人员,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者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民诉中当庭提交证据的研究:法律依据与实践意义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若诉讼当事人在民事诉讼审理过程中当庭提交的证据确实具有法定效力,则其证据是有效的。此外,根据相关规定,当事人在法庭上也有权提出新的证据。对于当事人要求重新进行调查、鉴定或勘验的情况,是否准许,则由人民法...查看全文

受贿罪共同犯罪认定的法律依据与实践研究

共同犯罪的认定条件为二人以上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两个以上的法人或一个以上的自然人和一个以上的法人,并具备主观认识上的一致性和客观行为的一致性。受贿共同犯罪的认定取决于双方是否有共同受贿的故意和行为,包括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查看全文

法律建议与现实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口头威胁也可以报案。如果确认属实,公安机关可以对实施威胁的人处以拘留或罚款。行为包括写恐吓信、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信息、偷窥、偷拍...查看全文

现实案例与法律规定

母债子还不是法定义务,因为债权人与债务人是特定的人。子虽与母有血缘关系,但不具备特定的债务人身份,无义务偿还债务。只有通过继承遗产才能继承债务,偿还仅限于继承的遗产份额。...查看全文

概念、法律依据及实践案例

国家赔偿与国家补偿的区别在于,国家赔偿是对国家机关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而国家补偿是对国家机关合法行为造成的特别损失进行补偿。赔偿以恢复原状为主,补偿以支付金钱为主。总结起来就是:违法损害赔偿,合法损失补偿。...查看全文

研究证实夫妻分居的事实依据

夫妻分床不分房,法院难以认定分居。分居的证明材料包括夫妻书面分居协议、租房合同、书面分居文书、书信往来等能证明感情不和的证据,以及居委会证明。...查看全文

赌资数额的判断:法律规定的依据与现实案例分析

赌博罪是一种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涉及聚众赌博、开设赌场和网络赌博等情形。聚众赌博的认定标准包括赌资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参与人数达到一定数量等。代理赌博网和为他人提供直接帮助也构成赌博罪。网络赌资的认定可以根据投注或赢取的点数...查看全文

法律原则与现实案例探讨"

定罪不捕是指在司法活动中,行为人有犯罪嫌疑但无需被批捕的情况。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检察院裁决不批捕后,公安机关将不予批捕。然而,若情况需要,可改变强制措施提起公诉。...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陈安祺

北京市-北京市-海淀区

专职律师婚姻家庭、婚姻家庭

已服务88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