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共同犯罪认定的法律依据与实践研究

律师回答
摘要:共同犯罪的认定条件为二人以上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两个以上的法人或一个以上的自然人和一个以上的法人,并具备主观认识上的一致性和客观行为的一致性。受贿共同犯罪的认定取决于双方是否有共同受贿的故意和行为,包括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代为转达请托事项等情况。
一、认定共同犯罪需要什么条件
共同犯罪,是故意犯罪,他是指二人以上经共同策划,共同完成的犯罪行为。
认定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必须是二人以上,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两个以上的法人;
3、一个以上的自然人和一个以上的法人。
共同犯罪的特征有以下二点:
1、共同犯罪人主观认识上的一致性,是指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要实施某一犯罪行为不是一个人单独实施可以完成的,而要与他人共同配合才能实现犯罪目的,并且共同犯罪人均认识到参与犯罪的人都会因此而对社会造成危害,其意志体现为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
2、共同犯罪人客观行为的一致性,是指共同犯罪人均为追求同一社会危害性而为之的彼此间相互联系,配合上的客观行为的一致性。
符合前述条件之一和两个特征的犯罪,可认定为共同犯罪。如夫妻二人共谋划遗弃女婴,构成共同遗弃罪,又如保安与盗窃犯策划,确定在某一时间保安借故离开,保安和盗窃犯构成共同盗窃罪。
对于共同犯罪,应按刑法分则的具体规定定罪量刑。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刑法不以共同犯罪处罚,而是按照他们所犯罪行分别处罚。
二、如何认定受贿共同犯罪
根据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受贿的,应当以受贿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非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构成受贿罪共犯,取决于双方有无共同受贿的故意和行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向国家工作人员代为转达请托事项,收受请托人财物并告知该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明知其近亲属收受了他人财物,仍按照近亲属的要求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对该国家工作人员应认定为受贿罪,其近亲属以受贿罪共犯论处。近亲属以外的其他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由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双方共同占有的,构成受贿罪共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指定他人将财物送给其他人,构成犯罪的,应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延伸阅读
结语:共同犯罪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二人以上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两个以上的法人、一个以上的自然人和一个以上的法人。共同犯罪的特征包括主观认识上的一致性和客观行为上的一致性。符合条件和特征的犯罪可认定为共同犯罪。对于受贿共同犯罪,根据刑法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受贿的,应以受贿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具体认定受贿罪共犯的依据是双方是否有共同受贿的故意和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其近亲属的行为进行划分和定罪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九章 渎职罪 第四百一十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招收公务员、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章 附 则 第三百八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5月14日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35号)和2007年10月25日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修正案》(公安部令第95号)同时废止。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章 附 则 第三百八十七条 公安机关可以使用电子签名、电子指纹捺印技术制作电子笔录等材料,可以使用电子印章制作法律文书。对案件当事人进行电子签名、电子指纹捺印的过程,公安机关应当同步录音录像。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受贿罪认定的法律依据与司法实践

受贿罪的认定要点:1、国家工作人员是犯罪主体;2、主观方面需故意;3、客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4、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谋取利益。根据《刑法》第385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查看全文

贪污、受贿罪数额认定的法律依据与实践

对于贪污受贿犯罪,根据涉案金额的不同,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三个层级,对应不同的刑罚和处罚措施。涉案金额在3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在2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的属于“数额巨大”,在300...查看全文

贪污罪与共同犯罪认定的法律依据与实践经验

共同贪污犯罪中,首要分子负责全部贪污总额,主犯负责参与或组织的贪污总额,从犯负责参与的贪污数额,并可减轻处罚。贪污罪既遂量刑标准为20万-300万之间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十年以下,1万-3万之间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或拘役。了解法律知识...查看全文

共同犯罪与共犯的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

共同犯罪与共犯并非完全相同,共同犯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形态,而共犯是指有组织有目的进行犯罪的犯罪团伙。共犯是个案中指各犯罪嫌疑人的相互关系,而共同犯罪是指具体的行为。因此,共犯与共同犯罪只是名词与动词的区别,实质上没有区别。...查看全文

影响力受贿罪的认定依据与实践经验

《刑事诉讼法》规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以及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其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的人。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关系密切人的定义属于主观认定范畴。该罪规制的重点是...查看全文

盗窃罪认定的法律依据与实践经验

《入户盗窃罪司法解释》规定了不同数额的盗窃公私财物的刑罚标准。盗窃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判三至十年有期徒刑;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属于数额特别巨大,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查看全文

抢劫罪认定的法律依据与裁判实践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使用暴力或胁迫等手段进行强行抢夺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规定,抢劫罪的性质严重,侵犯财产罪中危害性最大。对于抢劫罪的定罪,刑法规定了不同情形的刑罚,包括入户抢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抢劫金融机构等情形...查看全文

受贿罪司法实践与法律规定

单位和个人在经济往来中收受回扣、手续费等名义的贿赂行为,情节严重者将面临罚金和刑罚,单位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查看全文

行贿与受贿的罪责认定及司法实践

行贿罪和受贿罪是互为条件的合犯罪,但并非绝对对合关系,可能出现不构成相应罪名的情况。原因包括法律规定给付财物方不构成行贿、收受财物方却构成受贿,行贿数额不足以构成立案定罪条件,收受贿赂方因收受多起多人贿赂构成受贿罪,以及一方行贿但...查看全文

法律依据与现实案例研究

假释期内犯罪不算累犯,假释考验期满认为原判刑罚执行完毕。根据刑法规定,假释期满后五年内再犯应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才算累犯。累犯会从重处罚。累犯包括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特殊累犯指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查看全文

研究假冒专利罪认定的实践与挑战

认定假冒专利罪的关键在于确认假冒专利行为的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包括未经许可标注他人专利号、在广告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专利号、在合同中使用他人专利号、伪造或变造他人专利证书、文件...查看全文

法定与司法实践研究

侮辱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行为人构成侮辱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若是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此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共同犯罪认定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及成立条件,包括主体必须为两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且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根据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共同过失犯罪不属于共同犯罪范畴,需分别处罚。...查看全文

共同故意伤害罪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

共同故意伤害罪构成要件:1.共犯明知危害结果并希望或放任其发生;2.共犯具有意思联络,认识到共同犯罪;3.共同实施非法损害他人身体行为;4.共犯主观上表现为故意。...查看全文

研究抗税罪的法律依据

抗税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侵犯了国家税收监督管理和税务人员的人身权利。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犯罪主体是负有纳税义务或代扣代缴义务的人。犯罪主...查看全文

恐怖活动罪认定的法律依据与实践经验

本文主旨是指出针对年满16周岁的自然人,实施宣扬恐怖主义、煽动恐怖活动等行为构成犯罪,并重点强调了这些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犯罪人的主观故意要求,旨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查看全文

受贿罪的最新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受贿罪量刑标准根据贪污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三级,包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可能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在特别严重情节下,可能处以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查看全文

民诉中当庭提交证据的研究:法律依据与实践意义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若诉讼当事人在民事诉讼审理过程中当庭提交的证据确实具有法定效力,则其证据是有效的。此外,根据相关规定,当事人在法庭上也有权提出新的证据。对于当事人要求重新进行调查、鉴定或勘验的情况,是否准许,则由人民法...查看全文

受贿罪认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单位受贿罪的认定要点:犯罪主体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等;主观上属于单位领导机构的决定;客观上表现为利用职权索取他人财物谋取利益;只有情节严重才构成单位受贿罪。...查看全文

过失犯罪审判实践与理论研究

本文探讨了过失犯罪的概念、类型、量刑以及与故意犯罪的区别。过失犯罪是指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心理下实施的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应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