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行的法律认定

律师回答
摘要: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侵犯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和财产所有权,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财物,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单位,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有非法占有目的。
要想认定为合同诈骗罪,就要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1、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
2、合同诈骗罪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这里的虚构事实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骗取被害人信任。
隐瞒事实真相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
其表现形式有如下五种: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方法,诈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5)以其他方法骗取当事人财物。
3、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延伸阅读
合同诈骗罪行的定罪标准与法律适用
合同诈骗罪行的定罪标准与法律适用是指在法律上如何认定和判断合同诈骗罪行的行为,并确定相应的定罪标准和法律适用。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的合同或者其他欺骗手段,使他人遭受经济损失的行为。对于合同诈骗罪行的定罪标准,主要考虑的是欺骗手段的严重性、损失的程度以及被害人的意识等因素。在法律适用方面,要根据具体的案件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罪行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程度等,确定合适的法律适用。合同诈骗罪行的定罪标准与法律适用需要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判断和决定,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秩序。
结语: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侵犯合同管理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和财产所有权,以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骗取对方财物。犯罪主体可为自然人或单位,主观方面需具备直接故意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合同诈骗罪行的定罪标准与法律适用需综合考虑欺骗手段的严重性、损失程度和被害人意识等因素。法律适用应客观、公正、合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集资诈骗罪行的法律认定

集资诈骗罪的认定:以非法集资形式吸引公众投资或高息吸收存款,构成集资诈骗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2条,数额较大处罚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罚金,数额巨大或有严重情节处罚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特别严...查看全文

探究合同诈骗罪行的认定方法

合同诈骗犯罪认定:以合同形式出现,在履行过程中不履行义务,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非法占有特定物。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一般主体,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财产所有权,实施诈骗行...查看全文

法律中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

法律分析:1、虚构单位名义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即虚假主体;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即虚假担保;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查看全文

合同诈骗罪行的认定标准

合同诈骗是指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陷阱等手段,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该罪名在中国刑法中设立,数额较大者可处以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等刑罚。常见形式包括冒用单位或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使用虚假担保等手段。...查看全文

合同诈骗案件的法律认定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与主体辨析:根据行为人是否具备履约能力和诚意来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单位法定代表人以单位名义实施的诈骗行为属单位诈骗,假冒单位法定代表人属个人诈骗;单位内自然人在职务范围内以单位名义实施的诈骗行为属单位诈骗,非职...查看全文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查看全文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刑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具体情形是:(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查看全文

法律中怎样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一)本罪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二)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查看全文

法律中怎样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律师分析: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一)本罪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二)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查看全文

法律中怎样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法律解析: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一)本罪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二)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查看全文

法律中怎样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法律分析: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一)本罪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二)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查看全文

法律中怎样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法律分析:行为符合以下要件的,可认定为合同诈骗罪:犯罪客体是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犯罪主体是自然人...查看全文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规定?

律师分析: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查看全文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规定

法律分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查看全文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司法认定差异

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别在于前者只侵犯财产所有权,后者还侵犯了市场交易秩序和国家合同管理制度。合同诈骗罪的手段仅限于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利用合同手段骗取公私财物。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较高。...查看全文

合同诈骗罪数额认定标准的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之一是骗取的财物数额必须达到“数额较大”,而数额巨大、特别巨大则是判处较重刑罚的必要条件。虽然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具体标准,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规定,合同诈骗...查看全文

合同诈骗罪认定的方法论

合同诈骗罪的主旨是明确其与诈骗罪的区别,强调合同诈骗涉及商业行为,侵犯的是市场经济秩序,而诈骗涉及民事行为,侵犯的是公私财产权。文章还指出,合同诈骗罪的刑罚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同时要求严格满足数额较大标准、故意非法占有...查看全文

合同诈骗罪认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数额较大的可定罪处罚,数额达到两万以上应予立案追诉。至于合同诈骗罪能否缓刑,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和第七十二条,根据犯罪情...查看全文

合同诈骗罪认定的法律标准是什么?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及犯罪手段包括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勾当、重操旧业者多屡骗不爽、运用见证手法骗取信任、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伪造担保票据非法获取。这些行为不仅侵犯财产权,还扰乱社会秩序,因此犯罪分子应该去公安机关自首。...查看全文

了解电信诈骗罪行的法律认定

电信诈骗数额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诈骗数额分为较大、巨大和特别巨大。各地法院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确定具体数额标准。涉嫌诈骗罪的缓刑条件: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对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缓刑期间可能有限制...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