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允许收取压金吗?

律师回答
摘要:劳动合同法禁止用人单位收取押金或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将面临罚款和赔偿责任。劳动者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并要求退还押金。如果损失较大,可以寻求律师协助维权。
一、劳动合同法允许收取压金吗?
不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收取劳动者押金的,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行政部门投诉。
二、签订劳动合同时收取押金怎么办?
签订劳动合同时,不能收取押金。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公司退还,并对公司处以罚款。公司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还要赔偿其所遭受的损失。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处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最后,签订劳动合同时,公司向员工收取押金,如果涉及的员工较多,押金数额较大,经协商后公司又不肯退还的,那么建议可以积极去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或是举报。若是因为收取押金遭受较大损失的,可以在必要时找个专业律师介入维权。
签订劳动合同时,单位不能随意向员工收取押金,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可以去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该部门会责令公司返还押金,被对公司处以罚款。若是公司的行为,给劳动者造成财产损失的,还应该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赔偿其所造成的损失。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收取劳动者的押金或其他财物。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将面临劳动行政部门的处罚,包括退还劳动者财物、罚款等。如果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被要求支付押金,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并要求公司退还押金并赔偿损失。如果公司不予配合,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总之,劳动合同签订时要注意遵守法律规定,保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八章 附则 第九十八条 【施行时间】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三十条 【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八条 【劳动合同无效后劳动报酬的支付】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劳动合同中是否允许公司收取押金?

劳动合同不能收取押金,劳动者可通过举报或投诉维权。举报违法行为要提供详实信息和证据材料,并及时联系劳动保障部门。劳动者需保存相关凭证以备申诉之需。...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法是否允许用人单位收取押金?

劳动合同不得收取抵押金,违规行为需制止。目前一些企业擅自要求职工交纳“入厂押金”或“风险金”,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劳动合同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定金、保证金或抵押金。而在其他合同中,如租赁、承包、旅客住店、住院医疗等合同中...查看全文

劳动法允许压一个月工资吗

劳动法规定不可以压一个月工资原因如下: 1、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导致规定的内容可以得知,每月的工资应该按时发放,不可以拖欠,按月支付的意思包括用人单位的工资应当以月薪的形式进行发放,同时也包括应当每月进行支付; 2、如果说用人单位...查看全文

劳动法允许压一个月工资吗

律师分析:按时发放劳动报酬是公司的法定义务,劳动法没有规定公司可以压员工工资一个月,公司压一个月工资的做法肯定是违反劳动法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查看全文

劳动法允许压一个月工资吗

法律分析:一、劳动法允许压一个月工资吗不允许。公司压一个月工资的行为属于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仲裁。《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中:...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不允许兼职合法吗

法律分析:一、劳动合同不允许兼职合法吗劳动合同法不禁止劳动者从事副业,但是否允许主要应当由你所在的用人单位规定,这也是劳动合同法授予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单位支付工资,劳动者则应在工作时间从事本职工作,而不能从事微商。...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允许补签吗

补签劳动合同后要求支付双倍工资有不利,因无法证明合同是补签的;根据《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用人单位未及时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需支付双倍工资,补签合同只是同时应承担的责任,终止劳动关系不是解决办法。...查看全文

劳动法允许罚款吗?

律师分析: 劳动法中没有企业罚款的要求,不超过工资的20%是指劳动者因为本人原因造成用人单位损失,用人单位可以从工资中扣除应当赔偿部分,每月扣除额度不超过20%。 【法律依据】: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查看全文

劳动法允许罚款吗?

法律解析: 劳动法中没有企业罚款的要求,不超过工资的20%是指劳动者因为本人原因造成用人单位损失,用人单位可以从工资中扣除应当赔偿部分,每月扣除额度不超过20%。 【法律依据】: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查看全文

劳动法允许加班吗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可以加班,但是自愿加班的劳动者不会得到加班费。如果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必须提前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般每天不超过一小时,并按照法律支付加班费。如果单位违法安排劳动者加班,劳动行政部门会进行警告,要求改正,并可...查看全文

劳动法允许罚款吗?

法律解析: 劳动法中没有企业罚款的要求,不超过工资的20%是指劳动者因为本人原因造成用人单位损失,用人单位可以从工资中扣除应当赔偿部分,每月扣除额度不超过20%。 【法律依据】: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查看全文

劳动法允许罚款吗

一、新劳动法关于员工罚款的规定 1、新劳动法没有规定可以对员工罚款,罚款属于违法,且属于克扣工资,如果员工被罚款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责令用人单位责令限期支付克扣的工资,限期不支付的,加付赔偿金。...查看全文

是否允许用人单位收取劳动者入职押金?

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收取入职押金,违者将受到处罚并需赔偿劳动者。同时,劳动者遭遇工资拖欠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也可申请仲裁或起诉。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将被责令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经济补偿,并可能面临赔偿金。...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是否允许补签?

补签劳动合同是合法有效的,即使在劳动关系建立后一个月内才签订。补签的合同中约定的劳动合同期限从劳动关系建立之日开始,这被视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的劳动合同,适用于未签订合同前的劳动关系期间。这是一种追认行为,使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也受到劳...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是否允许修改

劳动合同和民事合同存在显著区别。尽管劳动合同受劳动法保护,双方当事人必须遵守相关的权利义务且不得随意变更。劳动合同一旦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要求全面履行合同义务。然而,在实践中,当事人难以对所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且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是否允许补签?

律师分析: 劳动合同允许补签,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查看全文

空白劳动合同是否允许?

本文介绍了劳动者在签署劳动合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不能签署空白的合同,否则用人单位可能会添加不利于劳动者的内容。其次,在填写劳动合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出现错误或者不利的条款。最后,劳动合同需要经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查看全文

国家法律允许压工资吗?

律师分析: 公司压工资不合法。公司应当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工资,如果公司压工资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公司限期支付工资,逾期不支付的,可以责令公司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 用人...查看全文

国家法律允许压薪资吗?

法律解析: 公司压工资不合法。公司应当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工资,如果公司压工资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公司限期支付工资,逾期不支付的,可以责令公司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 用人...查看全文

劳务工孕期允许解除劳动合同吗

法律分析:除劳务工有严重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等重大过错,或者双方协商解除的情形以外,孕期是不允许解除劳动合同的。如果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属于违法解约,需要向劳务工支付双倍的经济补偿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