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角度进行探讨

律师回答
摘要:本文讲述了玩忽职守罪和工作失误的界限以及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的判定。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在行为特征和导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原因上存在差异。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故意不履行职责或者违法行使职权,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的行为。玩忽职守罪则是指行为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两者的判定和处罚也有所不同。
玩忽职守罪和工作失误的界限:
玩忽职守罪和疏忽职守罪在行为特征上存在差异。工作失误要求行为人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而玩忽职守罪则是指行为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
(二)导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原因不同。工作失误,是由于制度不完善,一些具体政策界限不清,管理上存在弊端,以及由于国家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业务素质较差,缺乏工作经验,因而计划不周,措施不当,方法不对,以致在积极工作中发生错误,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而玩忽职守罪,则是违反工作纪律和规章,严重官僚主义,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等行为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一、滥用职权罪应该如何判定?
滥用职权罪的判定如下:
1、犯罪对象,侵犯本罪的对象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2、客观犯罪,本罪客观上表现为滥用职权,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
3、犯罪主体,本罪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机关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各级行政机关和各级司法机关;
4、犯罪的主观方面,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行为人知道自己滥用职权会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并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
滥用职权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故意不履行职责或者违法行使职权,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构成犯罪。
二、玩忽职守罪最轻坐几年牢
我国《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构成玩忽职守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本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即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队、政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2、本罪在主观方面是一种过失。3、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者放弃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4、只有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才能构成犯罪。
延伸阅读
结语:玩忽职守罪和工作失误的界限在于行为特征和导致危害结果的原因。工作失误要求行为人认真履行职责义务,而玩忽职守罪则是指行为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义务。玩忽职守罪主观方面是故意,而工作失误则可能是过失。在判断玩忽职守罪时,需要考虑犯罪对象、客观犯罪和犯罪主体。滥用职权罪主观方面是故意,而玩忽职守罪则可能是过失。根据刑法规定,玩忽职守罪最轻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而滥用职权罪则可能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从法律角度的解析与探讨

合同解除和合同终止的主要区别在于效力和适用范围。合同解除具有溯及既往和将来发生效力,通常适用于违约情形;而合同终止只对将来发生效力,适用范围更广,包括非违约情形。...查看全文

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

挪用资金罪和职务侵占罪的主要区别在于侵犯的客体、客观表现和主观目的。挪用资金罪侵犯的是公司或单位的资金使用权,行为表现为擅自挪用资金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目的是暂时使用后归还;而职务侵占罪侵犯的是公司或单位的财物所有权,行为表现...查看全文

从生活常识角度探讨

酒驾与醉驾的区别在于定性、程度和后果不同。酒驾违反违法治安条例,而醉驾则违反违法刑法。酒驾是指血液酒精含量在20mg/100ml到80mg/100ml之间,而醉驾是指血液酒精含量超过80mg/100ml。两者的后果也不同。...查看全文

从刑事法治角度进行分析

犯罪既遂标准:行为犯、结果犯和危险犯。行为人实施刑法禁止行为即构成既遂的犯罪,如危险驾驶罪。结果犯要求犯罪行为发生法定结果,如故意杀人罪。危险犯指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具备造成危害结果的特别危险状态,如破坏交通罪。...查看全文

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企业分立是指一个企业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的行为。与企业投资不同,企业分立后,分立双方相互之间不再有财产上的联系,权益性质不同,对外责任承担不同。最终产权的归属不同,企业分立后,分立后的企业对外债务承担...查看全文

分别从法律角度剖析

挪用公款罪和职务侵占罪在侵犯客体、行为方式和主观目的上存在差异。挪用公款罪侵犯公司等单位资金使用权,行为方式为挪用,目的是非法取得资金使用权;职务侵占罪侵犯公司等单位资金所有权,行为方式为侵占,目的是非法取得财物所有权。根据刑法第...查看全文

从法律体系的角度分析

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区别及任务。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规定刑事案件处理程序;刑法是实体法,规定犯罪与刑罚。刑法确定犯罪与刑罚,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案件的处理程序。...查看全文

从法律角度分析与解答"

抢夺罪是指公然抢夺他人财物,构成犯罪需追究刑事责任。要件包括:财物所有权,出其不意抢夺财物,数额较大,主体为刑事责任能力自然人,目的为非法占有。...查看全文

从法律和经济角度分析

股份和股权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转让方式、定义和权利。股份是股东对外转让时需要经过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的计量单位,而股权则是股东基于股东资格享有的资产收益和参与重大决策等权利。...查看全文

从法律程序的角度分析

侦查询问和讯问的区别在于对象和采取的措施。询问主要针对证人,自愿作证,不能采取强制措施;而讯问主要针对犯罪嫌疑人或与案件有关的人,涉及切身利益,可能有逃避或不愿意的成分,需要采取强制措施以保证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查看全文

解除婚姻的方法:单一角度探讨

单方面可以通过诉讼途径解除婚姻。根据《民法典》规定,夫妻一方可要求离婚,可通过调解或直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应进行调解,如调解无效且感情确已破裂,则应准予离婚。调解无效的情况包括重婚、家庭暴力、赌博等恶习、分居满二年及其他导致...查看全文

从法律角度分析996违法吗

“996”工作制违反法律规定。加班需劳动者同意,且一个月加班时间累计不能超过36小时。公司一直996还不给劳动者加班费的,劳动者可以直接去劳动仲裁委进行仲裁的。...查看全文

从法律角度分析实际案例

离婚后孩子抚养权的归属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满两周岁的子女由母亲直接抚养,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可协商或请求法院判决。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由母亲直接抚养,已满两周岁的子女法院根据双方情况判决,尊重子女...查看全文

从法律角度解读两者差异

开除、除名、违纪辞退是用人单位对违纪职工的行政惩戒方式,它们在类别、审批时效、适用对象及条件以及实施程序上存在不同。开除是最严厉的一种处分,审批时效为5个月;除名属于行政处理,没有具体审批时效规定;开除适用于严重违法乱纪的职工,而...查看全文

从刑法的角度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和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判断盗窃行为是否构成累犯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前罪是否为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二是前罪是否在判刑前5年内曾犯罪且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如果符合这两个条件,则可以认定为累犯,...查看全文

从法律角度分析两者的差异

袭警行为在我国被定为妨碍公务罪,根据刑法第277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同时,该条款也适用于阻碍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查看全文

从法律性质与条款角度分析

投资与入股的区别在于,投资可选择分股权或债权,而入股只涉及股权,投资者不参与经营细节;法律适用上,投资款适用“合伙企业法”,入股款适用“公司法”;资金承担方面,投资款按协议承担,入股款按出资比例承担。...查看全文

什么是敲诈?从法律角度详解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手段,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敲诈勒索未遂是指行为人使用了威胁或要挟手段,但被害人并未产生恐惧情绪,或者虽然产生了恐俱,但并未交出财物的情况。敲诈勒索罪的立案标准包括客观和主...查看全文

对刑法中从业禁止规定的法律性质进行探讨

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从业禁止措施,旨在防止犯罪分子再次利用职业便利犯罪。该措施不属于刑罚,而是一种预防性的非刑罚处分,为保障社会公众安全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而采取的措施。从业禁止是一种保安处分,类似于澳门刑法典中的业务禁止措施。该措施...查看全文

从法律到道德的探讨

卖淫与嫖娼是相对而言的一组对合概念,前者指女性从事性交易,后者指男性购买性服务。介绍卖淫与介绍嫖娼是指居间牵线搭桥、沟通撮合,促使性交易完成的行为。然而,在法律定性上,二者存在显著区别。...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刘强

北京市-北京市-海淀区

主任律师劳动纠纷、劳动纠纷

已服务249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