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工伤,如何进行等级鉴定及获得相应赔偿?

律师回答
摘要:工伤鉴定不成伤残无经济补偿,伤残等级为七至十级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鉴定期间不能解除劳动合同,除非有严重过失。 工伤鉴定不成伤残无补偿,鉴定为七至十级伤残可获得一次性补助金,工伤鉴定期间不可解除劳动合同,除非有严重过失。
一、工伤鉴定不上等级辞工有补偿吗
工伤鉴定不成伤残的,劳动者辞职后,不会有经济补偿的,构成伤残的,才能相应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
第三十七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二、工伤鉴定期可以辞退我吗
工伤鉴定期间不能辞退员工,依据《劳动法》第29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法第26条、第27条的规定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同时,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职工一方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担任代表(签订集体合同的集体协商代表)之日起5年以内除个人严重过失,企业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个人严重过失”包括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和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以及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
延伸阅读
结语:工伤鉴定不上等级辞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若劳动者未被鉴定为伤残,则辞职后无经济补偿;只有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劳动者才能享受相应待遇。此外,根据《劳动法》第29条规定,工伤鉴定期间雇主不得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除非存在严重过失等特定情况。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除非个人存在严重过失,企业在劳动合同期内不得与职工解除合同。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八条 工伤职工工伤复发,确认需要治疗的,享受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工伤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二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七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遭受工伤后,如何进行工伤鉴定以及获得相应赔偿?

工伤鉴定的赔偿方式包括申请再次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发放和劳动仲裁或诉讼解决。工伤鉴定不服可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工伤赔偿时效最长一年,需及时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查看全文

遭遇工伤,如何获得相应赔偿?

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辅助器具费、停工留薪、伤残待遇和生活护理费。工伤鉴定后,根据标准计算赔偿金额。单位有工伤保险的,可直接由国家工伤保险机构支付赔偿。...查看全文

遭遇九级工伤,如何获得赔偿?

九级工伤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9个月工资,工伤医疗补助金由保险基金支付,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认定标准包括工作时间内受伤、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伤、履职受伤、患职业病等,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查看全文

遭遇工伤,如何获得赔偿?

工伤事故赔偿需通过工伤认定和鉴定后计算,包括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康复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多项项目。赔偿金额可由国家工伤保险机构或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前提是单位要投保工伤保险。...查看全文

工伤鉴定10级后辞职,如何获得相应赔偿?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10级伤残员工有权获得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赔偿。包括医药费、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护理费、伙食补助费等待遇。如果继续工作,还可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选择辞职的员工还可获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赔...查看全文

遭遇十级工伤,离职后如何获得赔偿?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一级至十级伤残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根据伤残等级确定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标准,评残后的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费、食宿费,医疗费,工伤康复费,辅助器具费以及工伤复发待遇。...查看全文

遭遇工伤,如何依法获得赔偿?

用人单位购买社会保险的情况下,社会保险赔偿主要费用,支付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间工资和伤残职工就业补助金;未购买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承担所有赔偿费用和治疗期间费用,争议可通过仲裁解决。...查看全文

遭遇工伤,如何进行赔偿?

工伤发生后,用人单位应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只有被认定为工伤才能享受工伤保险赔偿。单位未申请时,劳动者或亲属可在规定期限内申请认定,然后获得赔偿。具体赔偿项目和标准需根据工伤情况进一步确定。...查看全文

遭遇工伤伤残,如何进行鉴定?

工伤伤残鉴定不服的正确做法是通过复查程序,申请省级劳动委员会进行再次鉴定。对伤残等级结论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因为劳动鉴定委员会不属于具体的行政行为。工伤伤残的鉴定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并按程序办理,最终决定书将送达申请人、用人单位和工...查看全文

遭遇九级工伤,能获得多少赔偿?

九级工伤能否赔偿二十万需要根据工资具体数额决定,九级工伤为九个月工资。交通事故九级伤残能否赔偿十万也要视情况而定,伤残赔偿有一定标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七至十级伤残可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为十三个月工资,八级为十一个...查看全文

工伤等级未被评定,如何获得赔偿?

工伤未评级也可获赔。未评级时,可获医疗、护理费用赔偿,停工留薪期工资,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评残后,可获生活护理费。其他赔偿项目包括工伤康复费、辅助器具费和工伤复发待遇。工伤认定后,即使未评残等级,仍可获得相应赔偿,如...查看全文

工伤伤残等级鉴定如何进行?

律师分析: 一、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二、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查看全文

工伤伤残等级鉴定如何进行

法律解析: 一、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二、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查看全文

工伤伤残等级鉴定及赔偿

根据伤残的类别和残情的程度划分伤残条目划分原则以及工伤致残程度,综合考虑各门类问的平衡,将残情级别分为一至十级。最重为第一级,最轻为第十级。对未列出的个别伤残情况,参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中相应定级原则进行等级评定...查看全文

工伤伤残等级鉴定及赔偿

法律解析: 根据伤残的类别和残情的程度划分伤残条目划分原则以及工伤致残程度,综合考虑各门类问的平衡,将残情级别分为一至十级。最重为第一级,最轻为第十级。对未列出的个别伤残情况,参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中相应定级原则...查看全文

工伤伤残等级鉴定及赔偿?

律师分析: 根据伤残的类别和残情的程度划分伤残条目划分原则以及工伤致残程度,综合考虑各门类问的平衡,将残情级别分为一至十级。最重为第一级,最轻为第十级。对未列出的个别伤残情况,参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中相应定级原则...查看全文

遭遇工伤,农民工如何依法获得赔偿?

建筑工地农民工的工伤应由用人单位和工伤保险基金承担赔偿责任。工伤保险基金将支付住院治疗期间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并经办机构同意的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等。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标准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制定规定。...查看全文

遭遇工伤,如何进行第二次鉴定?

申请重新鉴定的次数没有限制,但是否准许由法官决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并能提出合法依据和合理理由时,法院应予准许重新鉴定。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举证期间申请重新鉴定,法官一般会满足当事人的要求...查看全文

遭遇工伤后如何进行二次鉴定?

对第一次工伤鉴定不服需进行二次鉴定,申请单位或个人可在收到第一次鉴定结论后15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结论为最终结论。劳动能力鉴定后,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但需自鉴...查看全文

遭遇工伤事故,如何进行赔偿?

工伤补助是指企业或受伤员工及家属提出申请后,工伤保险基金或所在企业向受伤职工提供的医疗费、伙食补助、工资、伤残津贴和就业补助金等一系列补偿措施。...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