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与离职:相关法律规定与权益

律师回答
摘要:工伤认定后可离职,需完成交接手续。工伤索赔包括一般伤害、伤残和死亡赔偿。一般伤害赔偿包括医疗费、伙食补助等,伤残赔偿还包括辅助器具费、补助金等,死亡赔偿包括丧葬补助和抚恤金。下落不明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赔偿项目。
一、工伤认定下来离职可不可以
1、工伤认定下来后,员工可以离职。员工可以与单位协商一致后离职,或者以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单位等方式来离职。但是员工必须依法完成工作交接等离职手续。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二、工伤索赔的赔偿项目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造成一般伤害(未达到残疾)的赔偿
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
2、造成伤残的赔偿
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3、造成死亡的赔偿
丧葬补助金、一次性伤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
4、职工下落不明的情况
职工外出或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赔偿项目,要分不同情况而定。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工伤认定下来后,员工可以与单位协商一致离职,或者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离职时,员工需要依法完成工作交接等离职手续。同时,工伤索赔的赔偿项目包括一般伤害、伤残和死亡等情况,具体赔偿内容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以上是对工伤认定离职和工伤索赔赔偿项目的简要介绍。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8修正):第四章 工 伤 保 险 第三十七条 职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本人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
(一)故意犯罪;
(二)醉酒或者吸毒;
(三)自残或者自杀;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二十五条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用人单位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
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法律规定与相关权益

精神二级残疾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程度,患者需要依靠他人照料,不能自理,生活中存在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精神残疾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受到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障碍影响。病因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反应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病变等。...查看全文

工伤与劳务合同:相关法律规定与权益

劳务合同不适用劳动法规,受伤无法申请工伤认定。但若用人单位故意将劳动关系写成劳务合同,劳动者可申请工伤认定。劳动关系成立的三个条件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备主体资格、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查看全文

离职后工伤认定的相关法律规定

离职后仍可申请工伤鉴定,享受相关待遇。工伤保险基金将支付伤残补助金、医疗补助金和就业补助金。生活护理费按不同等级支付,标准为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30%。工伤鉴定程序包括申请评定、携带相关资料到社保机构、交纳鉴定费、专家...查看全文

离婚遇精神病,相关法律规定与权益

精神病妻子可由监护人代理起诉离婚。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可以携带相关证据起诉离婚。限制行为能力的成年人需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法律行为,但可独立进行获利益或与智力、精神健康相适应的行为。若婚前隐瞒或知晓对方精神病,或夫妻期间一方患病且治疗...查看全文

知情权与患者家属:相关法律规定与权益

患者享有知情权,包括了解病情、医疗费用、医师诊断、治疗方案,并有权决定是否同意手术、特殊检查或治疗。医生有责任如实告知病情,但需注意避免不良后果。...查看全文

离职权与工资拖欠:相关法律规定与实际操作

公司长期拖欠员工工资严重损害劳动者权益,根据劳动法规定,员工可以提前三十日通知解除劳动合同。但若公司存在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员工可立即解除合同。员工离职时可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标准为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满一...查看全文

工伤认定标准与赔偿法律制度:相关规定与解释

工伤认定标准及赔偿规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包括工作时间内的事故伤害、工作岗位上的突发疾病死亡、维护国家利益活动中的伤害等情形。职工应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查看全文

相关规定与法律规定

非法持有鸦片、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的刑罚:200-1000克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则处3-7年有期徒刑;超过1000克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查看全文

劳动者过失与工伤认定:相关法律规定与实践探讨

劳动者存在过失不影响工伤认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只要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在工作时间前后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都应被认定为工伤,无论是否存在过失。...查看全文

拾得遗失物的法律规定与相关权益

遗失物有善意第三人吗?原则上不可以取得,但符合一定条件的遗失物可以善意取得。拾得人应履行报告、保管和返还义务,同时享有费用偿还和意定报酬请求权。遗失物的善意取得要求受让人主观善意、合理有偿受让和符合登记规定。...查看全文

工伤认定的相关法律规定

《工伤保险条例》对应该认定为工伤、视同工伤以及不能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作了如下规定: 第十四条规定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查看全文

工伤认定的相关法律规定

工伤认定的相关法律规定:职工有《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有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残或者自杀的情形,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查看全文

工伤认定的相关法律规定

法律分析:工伤认定的相关法律规定:职工有《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有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残或者自杀的情形,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查看全文

工伤处理程序与相关法律规定

职工缴纳工伤保险后,用人单位凭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向医保经办机构申请工伤医疗费报销。需要提供相关材料。若职工未参保,可通过协商或劳动仲裁获得工伤赔偿,如不满意可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法律定义与相关规定

逃税罪立案标准:纳税人五年内受过刑事处罚或多次行政处罚,再次逃税金额超过五万元且占应纳税总额的百分之十以上;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逃税金额超过五万元。...查看全文

工作五年合同不续签:相关法律规定与权益

根据《劳动合同法》,合同到期时,如果用人单位不续签,应按照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查看全文

相关法律规定与维权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劳动关系的确立和劳动合同的签订,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即使员工自愿不参加社保,用人单位在社保核查时也要补缴社保。...查看全文

工伤认定的相关法律规章

《工伤保险条例》对应该认定为工伤、视同工伤以及不能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作了如下规章: 第十四条规章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查看全文

相关法律规定与责任

防卫挑拨不是正当防卫,是滥用正当防卫的故意犯罪行为。防卫挑拨具有犯罪预谋,故意引起对方侵害自己,再以正当防卫为借口。与正当防卫不同,防卫挑拨不具有防卫意识,需承担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与相关问题

夫妻离婚时,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探视权。探视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不得被剥夺。如有一方阻碍对方探望子女,被剥夺探视权的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诉。如果父母探望对子女身心健康不利,法院可以中止探望,但事由消失后应恢复探望。...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