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疑罪从无的原则

律师回答
摘要:疑罪从无原则:在刑事诉讼中,当无法证明被告人有罪或无罪时,应推定被告人无罪。检察机关有权选择适用该原则。不起诉情形包括轻微、追诉时效、特赦、未告诉或撤回告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疑罪从无的三大原则是:无法证实犯罪事实、有利于被告人的处理、被告人无需证明无罪。被告人无需提供无罪证明,由追诉机关提供犯罪证据。
一、什么是疑罪从无原则
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疑罪从无作为无罪推定原则的一项具体内容,其意义在于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为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审判阶段是适用疑罪从无的典型阶段,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享有选择适用疑罪从无原则的权利。
二、哪些情况不起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三、疑罪从无三大原则有哪些
疑罪从无的三大原则为:疑罪出现刑事证明不能证实的状况;疑罪必须依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处理;被告人不承担疑罪的证明责任。
疑罪出现刑事证明不能证实的状况:被告人是否犯罪,没有合法合理的证据支撑,全案没有充分的证据,无法证明。
疑罪必须依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处理: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是否犯罪,此时应尊重被告人的人格尊严。
被告人不承担疑罪的证明责任:法律主张人生而无罪,所以被告人不需要提供自己无罪的证明,而是由追诉侦查机关提供被告人犯罪的证明。
延伸阅读
结语:疑罪从无原则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原则,意味着在无法明确证明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的情况下,应推定被告人无罪。根据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一定情形作出不起诉决定,例如情节轻微、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特赦免除刑罚等。疑罪从无的三大原则包括:犯罪无法证实、有利于被告人的处理原则和被告人无需承担证明责任。这些原则保护了被告人的权益,确保了公正的刑事审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十二条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四章 死刑复核程序 第二百四十六条 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提起公诉 第一百七十四条 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同意量刑建议和程序适用的,应当在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在场的情况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一)犯罪嫌疑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对未成年人认罪认罚有异议的;
(三)其他不需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的情形。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什么是疑罪从无原则?

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于被告人”人权保障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查看全文

疑罪从无原则是什么

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于被告人”人权保障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查看全文

疑罪从无原则是什么?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针对疑罪从无的规定,疑罪从无原则的法条为刑事诉讼法中的第二百条。其中体现疑罪从无原则的条款为,在证据不足时,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应当作出证据不足而无罪的判决。证据不足一般是指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查看全文

疑从无罪原则?

律师分析: 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刑事诉讼中,不管是在侦查阶段,还是审查起诉阶段,或者而是审判阶段,司法工作人员都是要坚持疑罪从无原...查看全文

疑罪从无原则的确立

不纵不枉无疑是刑事司法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的疑罪案件不免令这一追求陷于两难境地。所谓疑罪案件,就是指司法机关对受理的刑事案件虽经反复侦查、调查,但所得判决宣告无罪的公诉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对因主要事...查看全文

疑罪从无原则的法条?

律师分析: 疑罪从无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在刑事诉讼法里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根据该规定,如果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没有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查看全文

我国有疑罪从无原则么

疑罪从无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在刑事诉讼法里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根据该规定,如果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没有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法律...查看全文

如何理解疑罪从无原则

疑罪从无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原则,意味着在没有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证据,或无法排除嫌疑时,检察院应根据有利于被告的原则作出不起诉决定。根据我国法律,除非经过人民法院判决,否则不能确定任何人有罪。因此,当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查看全文

我国有疑罪从无原则吗

法律分析: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于疑罪从无原则作出了明文规定,在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有罪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无罪判决。具体规定如下: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查看全文

我国有疑罪从无原则吗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于疑罪从无原则作出了明文规定,在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有罪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无罪判决。具体规定如下: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查看全文

我国有疑罪从无原则吗

疑罪从无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在刑事诉讼法里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根据该规定,如果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没有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法律...查看全文

中国有疑罪从无原则吗

疑罪从无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在刑事诉讼法里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根据该规定,如果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没有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法律...查看全文

我国有疑罪从无原则嘛

疑罪从无不是刑法明文规章的基本原则,而是在刑事诉讼法里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根据该规章,如果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没有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法律...查看全文

疑罪从无原则适用范围?

律师分析: 所谓“疑罪从无”,就是指现有证据既不能证明被追诉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也不能完全排除被追诉被告人实施了被追诉犯罪行为的嫌疑,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从诉讼程序和法律上推定被追诉被告人无罪,从而终结诉讼的行为。 【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我国有疑罪从无原则吗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于疑罪从无原则作出了明文规定,在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有罪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无罪判决。具体规定如下: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查看全文

我国是否实行疑罪从无原则?

疑罪从无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在刑事诉讼法里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根据该规定,如果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没有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疑罪从...查看全文

疑罪从无三大原则有哪些

疑罪从无的三大原则为:疑罪出现刑事证明不能证实的状况;疑罪必须依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处理;被告人不承担疑罪的证明责任。疑罪出现刑事证明不能证实的状况:被告人是否犯罪,没有合法合理的证据支撑,全案没有充分的证据,无法证明。...查看全文

无罪推定与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区别

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是刑事司法中的两个原则。无罪推定是指在未经判决前,被告人应被视为无罪,而无需自证无罪。疑罪从无是在证据不确凿的情况下,应推定被告人无罪。无罪推定有助于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利和诉讼地位,而疑罪从无有助于确保正确判决。...查看全文

疑罪从无原则属哪一条法律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针对疑罪从无的规定,疑罪从无原则的法条为刑事诉讼法中的第二百条。其中体现疑罪从无原则的条款为,在证据不足时,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应当作出证据不足而无罪的判决。证据不足一般是指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查看全文

我国刑事诉讼法疑罪从无原则

疑罪从无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在刑事诉讼法里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根据该规定,如果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没有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法律...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胡浅浅

北京市-北京市-东城区

专职律师遗产继承、遗产继承

已服务125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