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第147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律师回答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重大误解是可撤销行为的一种。重大误解是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法定撤销事由,除了重大误解之外法定撤销事由还有:欺诈、显失公平等。

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正式施行。我们在平常的生活过程中,经常因为各种原因签署多种多样的合同,例如租赁合同,雇佣合同,购买合同,合作协议,生产合同,运输合同等等。但是如果我们在合同签署完毕后,发现合同内容有失误,会影响到我们的利益,那该怎么办呢,这个答案,我国法律也有解答,为大家分析民法典第147条的主要内容。
一、民法典147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重大误解是可撤销行为的一种。重大误解是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法定撤销事由,除了重大误解之外法定撤销事由还有:欺诈、显失公平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是在民法意思表示中仅可撤销的行为,是基于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撤销权而产生的。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可以对这四种行为行使撤销权。因当事人行使撤销权而使得该项行为不产生法律效力,其原理在于当事人所撤销的是该项行为。所谓的撤销是原本存在的可撤销的行为归于消灭。
二、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1、必须是表意人(即作出意思表示的当事人)因为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首先,表意人要将其意思表示表达出来(体现在合同条款中),否则无从评价其是否存在着误解问题。其次,表意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因为误解所造成的,即表意人的错误认识与其作出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必须是对合同的内容发生了重大误解。重大误解必须是对合同的内容发生了重大误解,并导致了合同的订立,从而使当事人能主张撤销合同。在法律上,一般的误解并不都能使合同撤销。我国司法实践认为,必须是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才构成重大误解。因为在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的情况下才可能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可能使误解的一方的订约目的不能达到。
      3、误解是由误解方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受到对方的欺骗或不正当影响造成的。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表意人的自己过失行为造成的,即由其不注意、不谨慎造成的。如果表意人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则不能按误解处理。任何人都应当对其故意行为负责,如果表意人在订约时故意保留其真实的意志,或者故意与对方订立看似与实际不符的合同,或者明知自己已对合同发生误解而仍然与对方订立合同,均表明表意人希望追求其意思表示所产生的效果,在此情况下并不存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问题,因此不能按重大误解处理。
      4、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有可能对误解人造成较大损失。正是由于当事人对合同的内容发生认识的错误,并基于此种错误认识而订约,必然会影响到其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才能称为重大误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误解会给误解方造成一定的损失,法律正是从保护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误解方的利益出发,才允许其撤销或变更合同。
      由此可见,凡事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我们在了解民法典第147条的主要内容之后,在日常签署各类文件,合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就可以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来走。尽可能减少自身的损失,维护自身利益。当然我们也不能故意设圈套坑害我们的合作人或者合伙人。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法典第144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公民应当按照现行法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履行法律义务,公民有义务学习相关法律。那么民法典第144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以下由为您一一解答,希望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1042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法律分析:民法典第1042条规定的内容是:_x000D_ 1、禁止包办、买卖婚姻等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以及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_x000D_ 2、禁止家庭暴力;_x000D_ 3、禁止重婚、与他人同居。法...查看全文

公司法147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律师分析: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一...查看全文

公司法147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法律解析: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一...查看全文

《民法典》147条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犯下错误,有的错误轻微、有的错误严重,有的可以补救、有的无法挽回,那么在民事行...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580条规定的内容

一、民法典第580条规定的内容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499条规定内容

现在已经对商业公寓产权50年后要交多少钱,已经有明确的说法了。有相关规定内容。补的费用不会超过5位数,最低不得低于15.6元/平米,就是32方的房子只需补交499元。...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188条的内容是什么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172条的内容是什么?

《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代理行为有效。依据本条规定,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无权代理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13条的内容是什么?

_第十三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法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开篇对自然人和法人进行了详细规定和阐述。我国民...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188条的内容是什么

《民法典》第188条规定民事权利保护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但法律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受损害或应当知道受损害之日起计算,超过20年的不予保护。特殊情况下可申请延长。诉讼时效起算时,保险人应在30天内核定赔偿或给...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1217条的内容是什么

法律解析: 规定的是好意同乘的责任承担问题,发生造成无偿搭乘人损害的情况下,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应当减轻其赔偿责任,但是机动车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一十七条 非...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1217条的内容是什么?

律师分析: 规定的是好意同乘的责任承担问题,发生造成无偿搭乘人损害的情况下,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应当减轻其赔偿责任,但是机动车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一十七条 非...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十条是什么内容

民法典第十条规定了处理民事纠纷的原则,依法处理,无法适用法律的情况下可适用习惯,但不能违背公序良俗。解决机制包括自力救济(自决与和解)、社会救济(调解与仲裁)以及公力救济(诉讼与行政裁决)。自力救济是指当事人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查看全文

《民法典》137条的规定内容是什么?

《民法典》第137条规定了对话方式和非对话方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以及数据电文形式的特殊情况。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需送达给对方才生效,如要约、通知等;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无需送达即生效,如遗嘱、抛弃动产等。对话方式采取了解主义,即相...查看全文

民法典1042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法律分析:《民法典》第1042条规定的内容具体如下:我国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第八条内容是什么?

第八条民法典:民事主体应遵守法律,不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包括社会利益与道德观念。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应用,具有灵活性,可处理各种新问题。当无禁止性法律规定时,法院可依据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行为无效。法...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是什么内容

法律分析:《民法典》(自2023年1月1日生效)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价值 这一条文最重要的法律价值,就是保护善意救助者不受民事责任追究。为鼓励公民对不负救助义务...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144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民法典第144条规定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而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在重大误解、欺诈、胁迫、不公平等情况下被撤销。然而,撤销权会在一定条件下消失,如超过规定的时间限制或明确放弃撤销权。...查看全文

民法典第188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民法典》第188条规定了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同时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下,按照其规定执行。诉讼时效的起算是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该规定适用于民事权利保护的诉讼时效,但其他...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