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在签劳动合同后未收到合同,如何维权?

律师回答
摘要:劳动合同违约,劳动者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改正不力,可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向法院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者有多种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了劳动合同不给员工的,劳动者可以到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裁决结果不满意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延伸阅读
劳动合同纠纷处理:员工签订合同后未收到,如何维护权益?
在面临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后未收到合同的情况时,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首先,与雇主进行沟通,明确了解合同发放的原因和时间。如果沟通无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收集证据,包括与雇主的沟通记录、支付凭证等,以备维权之需。2.寻求法律援助,咨询专业律师,了解自身权益和法律途径。3.向劳动监察部门或工会投诉,寻求帮助和介入调解。4.在维权过程中保持冷静和合法行动,避免采取过激措施。维权的过程可能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坚持维护自身权益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合理维权,保障劳动权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如遇未收到合同的情况,应首先与雇主进行沟通,并保留相关证据。如无法解决,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将责令改正。如拒不改正,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在仲裁裁决不满意时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权过程需冷静合法,咨询律师并寻求法律援助是明智之选。坚持维护自身权益,维权过程或许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是非常重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四十八条 【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三条 【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九条 【不出具解除、终止书面证明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未签劳动合同员工如何维权

一、未签劳动合同员工如何维权?未签劳动合同员工的维权方法包括向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申诉等。如果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确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申诉,要求劳动行政保障部门监督...查看全文

员工未签劳动合同,如何维权?

《劳动合同法》要求所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无论劳动者是否提出不签合同的要求。未签订合同将违反法律并受到处罚。建议公司向劳动者宣传劳动合同法的好处,确保全员签订合同。...查看全文

员工未收到公司劳动合同,如何维权?

劳动仲裁维护合法权益,不服可向法院诉讼。《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需订立书面合同,用工超过一个月未订立,单位需支付二倍工资。合同需协商一致并签字或盖章生效,未提供合同或未交付给劳动者的,需改正并赔偿损失。...查看全文

员工未签劳动合同离职后,如何维权?

员工未签劳动合同主动离职,无论原因,都可主张双倍工资。单位若以旷工解除劳动关系,需证明规章制度合法性及旷工事实,否则面临支付双倍赔偿的风险。劳动者可提供证据获得胜诉率90%以上。主动离职不获经济补偿,可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协商不一...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的员工,如何维权?

公司未签劳动合同需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不签合同可交社保,但档案不全可能被退回。不签合同后果有三:一个月至一年需支付双倍工资,满一年视为无固定期限合同,应补订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建立劳动关系即使未签合同,试用期内需提前三日通知...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的员工如何维权?"

工作三年未签劳动合同,赔偿规定: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需支付双倍工资,超过一年需支付两倍工资,最多可获得11个月工资赔偿。劳动者可在一年内提出两倍工资赔偿的仲裁申请。...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的员工如何维权

劳动合同是法律规定的必要文件,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合同可被举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未签订合同的劳动者工作满一个月但不满一年,用人单位需支付双倍工资。合同的订立和变更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查看全文

员工在签署劳动合同后未获得合同内容,如何维权?

劳动合同签订后公司不给员工一份,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要求公司改正违法行为。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应由双方协商一致并签字或盖章生效,用人单位未提供合同文本或缺乏必备条款应受到行政部门的责令改正。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查看全文

工伤后未签劳动合同,如何维权?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发生工伤,需先确定劳动关系存在,再申请工伤赔偿。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包括工资记录、花名册、工作证、招聘记录、考勤记录、同事证言等。员工应收集证据,只要证明劳动关系存在,可要求单位赔偿。若无法证明劳动关系,可证明...查看全文

劳动者未收到劳动合同,如何维权?

劳动者未拿到劳动合同,可与单位协商要求送达合同;单位拒绝给合同,劳动者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要求改正;单位造成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用人单位可提供工资支付凭证、社保缴纳记录、工作证等证据来证...查看全文

仍未签劳动合同的员工如何维权?

劳动者可要求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否则用人单位需支付二倍工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若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应每月支付二倍工资。劳动合同应包括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劳动...查看全文

小厂员工未签劳动合同,如何维权?

劳动合同未签订属违法行为,可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最高11个月。证据包括工资条、打卡记录、工装、工作往来信息、同事证言等。工资应按合同约定支付,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提成等。...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公司员工如何维权?

未签劳动合同的企业将承担法律风险:1)未签合同需支付双倍工资,否则劳动者可申请劳动仲裁;2)签合同后,员工需提前通知解除合同,否则需承担赔偿责任;3)未签合同可引起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立,对企业不利;4)试用期内企业可辞退员工,但...查看全文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如何维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且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公司未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员工和公司双方实质上已形成法律上所讲的事实劳动关系,该劳动关系亦受法律保护。同时,若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过...查看全文

工厂未签劳动合同的员工如何维权?

工厂不签劳动合同辞退员工需赔偿,可委托律师提起劳动仲裁和诉讼,要求支付双倍工资、经济补偿金等。未签合同期间辞退的,双倍工资计算至解除劳动关系。证实劳动关系可凭社保、公积金清单等国家机关证据,以及工作证、工资记录等与单位有关的证据。...查看全文

工厂未与员工签劳动合同,如何维权?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解决途径有:协商、劳动仲裁、起诉、投诉。企业未签署劳动合同需赔偿双倍工资,员工辞职需提前通知。未签合同可能引起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立,且无试用期限制。单位以试用不合格为由辞退职工需支付经济补偿。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者...查看全文

员工在劳动合同中未得到理赔,如何维权?

本文讲述了员工在劳动合同未签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一份给自己。如果用人单位不提供,劳动者可以反馈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提供。同时,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导致劳动者遭受损害,用人单位应...查看全文

员工未收到公司合同如何维权?

劳动仲裁维护合法权益,不服仲裁结果可诉诸法院。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关系应订立书面合同,未订立需支付二倍工资。劳动合同应协商一致并签字盖章生效,未提供必备条款或未交付劳动者的,用人单位需改正并赔偿损失。...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工伤如何维权?

工地工伤未签劳动合同也可要求赔偿。用人单位未缴工伤保险的需全额赔偿工伤待遇,并补偿超过一个月的部分双倍工资。工伤认定包括工作时间内的事故伤害、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的事故伤害、履职期间的意外伤害和职业病。相关法律依据为《工伤保险条例》...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如何维权?

1、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从第二个月起支付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补交社保,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还应支付经济补偿(法律规定详见《劳动合同法》第82、38、46条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6、27条)。2、申请劳动仲裁很简单:...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