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体制内,有编制和没编制有什么区别?
没编制的人员,有两种,一种是正式职工,暂时没有编制使用,一种是编外人员,临时工、合同工等。前者待遇不差,后者则不在同一档次,只能领一点维持温饱的薪水,也没有转正的机会。
如果是通过考试、项目人员转正等方式,成为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只是因为单位超编,暂时没有编制使用。这类人员
尽
迟早会有编制的,但在没有编制这段时间内,对个人影响也比较大。
其次,没有编制,不能缴纳社保,不能正常享受社保保障,退休后养老金也低不少。按规定,没有编制人员,只能按企业人员缴纳社保,显然正式职工不可能接受这种情况,就只好由财政代扣代缴,等可以正式缴纳的时候,再归社保。扣是扣了,国家补贴部分,能不能足额补贴,就要看地方财政状况了。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地区,无编制人员退休后,发现自己比有编制的同事养老金每月少了几百块,甚至上千块,这问题就大了。2024年养老保险并轨后,缴得多领得多,可能就很难或者根本不能一次性补缴,因为没有编制产生的养老问题,就更为突出和尖锐了。
正式职工没有编制,影响真的是太大了,而且是越来越大。县区基层编制最为紧张,有的甚至十几二十年没有编制,如果不能一次性补缴,甚至连基础的15年都没有办法保证。更不用说调动受限,提拔晋升根本不可能,公选遴选也是几乎不可能,等等,对个人发展影响太大了。
对于不在编的合同工、临时工而言,编制的保障作用对他们而言为零。
除
过考试,是不可能进入编制内的。虽然要求同工同酬,但实际上工资待遇天差地别,正式职工享受的福利待遇基本没有不说,工资晋升也是数年不动,除非根据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统一调整,高个五十一百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