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申请相关事项

律师回答
摘要:劳动争议一方应在1年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仲裁裁决应在60天内作出,当事人应履行裁决。对仲裁裁决不满的一方可在15天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未履行裁决的一方可被强制执行。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下,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支付工资、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经济补偿按工龄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月工资高于三倍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三倍支付,最高不超过12年。
1、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1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
2、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用人单位责任
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1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申请后的六十日内作出,并对无异议的裁决当事人必须履行。如对仲裁裁决不服,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在收到裁决书后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形,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支付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要求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确定,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经济补偿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支付,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第四十六条 【裁决书】裁决书应当载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第三十二条 【书面通知仲裁庭组成情况】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章 调解 第十二条 【调解申请】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劳动仲裁申请相关事项提示

劳动争议解决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在劳动争议发生后的60天内,一方需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在收到申请的60天内作出,若无异议,则需履行。对裁决不服的,可在收到裁决书后15天内向法院提起诉讼。经济补...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请求事项

劳动仲裁申请书的主旨是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理由,包括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个人信息,仲裁请求,双方劳动关系的事实和理由,以及提交单位等。申请书末尾可能还需要补充工作地点、入职时间、离职时间以及单位是否逃匿等事项。...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注意事项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本市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争议。申请人需递交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及相关材料,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请书后5日内决定受理或不予受理,并将...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开庭相关注意事项

劳动仲裁开庭注意事项:当事人权利义务、回避申请、全面陈述仲裁请求、考虑调解选择。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三条,仲裁员应回避与案件相关的利害关系,私自会见当事人或接受请客送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及时决定回避申请并通知当事人...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相关法律规定

公司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公司可以就劳动关系、劳动合同、解雇、离职等争议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公司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如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查看全文

异地劳动仲裁申请相关问题

劳动仲裁需提交的材料及程序概述:劳动者无法异地申请劳动仲裁,只能在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程序包括提交申请、仲裁受理决定、开庭审理、调解、仲裁裁决等。申请需提供申诉登记表、申诉书、身份证明、授权委托...查看全文

兼职劳动仲裁申请相关问题

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解决,包括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纠纷、辞退离职争议、工作时间福利争议、劳动报酬赔偿等。劳动仲裁的证据包括劳动关系证明、工资支付情况、社保缴纳证明、证人证言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的注意事项

劳动仲裁注意事项及劳动仲裁双倍工资计算方法。申请劳动仲裁需在争议发生后60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裁决一般在60日内作出。不服裁决可在收到裁决书后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经济补偿按工龄支付,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劳动仲裁双倍工...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人应知悉的有关事项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八条,劳动争议申请人需以书面形式提交仲裁申请,包括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个人信息、仲裁请求、事实理由、证据和证人信息。如有困难,也可口头申请并记录在笔录中。...查看全文

申请劳动仲裁请求事项怎么写

1、为防止遗漏应主张的合法权益或表述不清楚影响胜诉,建议请专业人士代笔。2、如果劳动关系是劳务派遣性质,当劳动者申请仲裁时,请注意被申请人应是两个主体,一是派遣单位,派遣单位是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二是实际提供劳动的法人。如果实际提...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请求事项的写法

法律分析:劳动仲裁申请请求事项的写法:_x000D_ 1、写明请求确认期间双方存在劳动关系;_x000D_ 2、写明请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_x000D_ 3、写明请求支付期间的工资;_x000D_ 4、写明请求支...查看全文

申请劳动仲裁请求事项怎么写?

律师分析: 1、为防止遗漏应主张的合法权益或表述不清楚影响胜诉,建议请专业人士代笔。2、如果劳动关系是劳务派遣性质,当劳动者申请仲裁时,请注意被申请人应是两个主体,一是派遣单位,派遣单位是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二是实际提供劳动的法人...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请求事项怎么写

法律分析:劳动仲裁申请请求事项这么写:_x000D_ 1、写明请求确认期间双方存在劳动关系;_x000D_ 2、写明请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_x000D_ 3、写明请求支付期间的工资;_x000D_ 4、写明请求支...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请求事项怎么写

法律分析:劳动仲裁申请请求事项的写法是:1、请求确认期间双方存在劳动关系;2、请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3、请求支付期间的工资;4、请求支付期间周六日加班费;5、请求支付违法约定试用期赔偿金。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请求事项怎么写?

律师分析: 劳动仲裁申请请求事项的写法是:1、请求确认期间双方存在劳动关系;2、请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3、请求支付期间的工资;4、请求支付期间周六日加班费;5、请求支付违法约定试用期赔偿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期限的相关规定

劳动仲裁的有效时间为一年,计算起点是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当一方向对方主张权利、请求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时,仲裁时效期间中断,并重新计算。...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注意事项:申请流程

劳动争议申诉和诉讼的文件要求及时效规定。申诉人应提交申诉书和证据材料,诉讼人应递交起诉状。申请仲裁的时限为60日,仲裁裁决应在60日内作出,延期不超过30日。对仲裁裁决不服应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注意,对方当事人是被申诉人,不是仲...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书请求事项怎么写?

律师分析: 1.请求确认期间双方存在劳动关系;2.请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3.请求支付期间的工资;4.请求支付期间周六日加班费;5.请求支付违法约定试用期赔偿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书请求事项怎么写

1、写明请求确认期间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2、写明请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 3、写明请求支付期间的工资; 4、写明请求支付期间周六日加班费; 5、写明请求支付违法约定试用期赔偿金。 在劳动仲裁申请书中,其中一项就是要写清仲裁...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书请求事项怎么写

律师分析:1.请求确认期间双方存在劳动关系;2.请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3.请求支付期间的工资;4.请求支付期间周六日加班费;5.请求支付违法约定试用期赔偿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