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家暴如何保障女性权益?

律师回答
摘要:怀孕期间遭受家暴可提起离婚诉讼,法院一般会准予离婚。离婚诉讼中,若调解无效且符合重婚、家暴、恶习等情形之一,应准予离婚。另外,夫妻感情破裂满二年、一方被宣告失踪或经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也应准予离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规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可通过调解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怀孕期间被家暴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一般会准予双方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延伸阅读
如何应对孕期家暴并保护孕妇的权益?
孕期家暴是对孕妇权益的严重侵犯,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和保护。首先,建立一个安全的支持网络,包括家人、朋友和专业机构,他们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法律援助。其次,及早寻求专业帮助,如咨询律师或联系妇女保护组织,他们能够提供法律指导和保护措施。同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家庭暴力保护法,以便知道自己的权益和保护措施。此外,积极与医生沟通,告知他们家暴情况,他们可以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持。最重要的是,坚持自我保护,尽量避免与施暴者单独相处,保持警惕,确保自己和胎儿的安全。记住,没有人应该忍受家暴,孕期也不例外。
结语:怀孕期间遭受家暴是对孕妇权益的严重侵犯,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自己。建立安全的支持网络,及早寻求专业帮助,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与医生沟通,坚持自我保护,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安全。孕期家暴绝不可容忍,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孕妇提供安全和尊严的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三章 家庭暴力的处置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者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四章 人身安全保护令 第三十二条 人民法院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后,应当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组织。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执行,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协助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三章 家庭暴力的处置 第十四条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应当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遭受家暴如何保障子女权益?

家庭暴力影响孩子抚养权,但不绝对。如未伤害孩子,权利不会直接剥夺。若伤害孩子,需法院证明,如照片、医院报告等。考虑家庭暴力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法院可能将抚养权交给未实施暴力的一方。...查看全文

女性职工在怀孕时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怀孕职工没签劳动合同不能随时离职,仍需按法定程序提前通知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单位未提供劳动保护、未支付劳动报酬或社保费等情况下,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未签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的,单位需支付两倍工...查看全文

孕期离婚,如何保障孕妇的权益?

怀孕期间女方离婚的补偿标准与一般离婚案件相似,赔偿金额取决于具体情况。男方在怀孕期间有过错行为,女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法律规定了四种情况下男方可以提出离婚并给予补偿,包括女方通奸、小产后身体恢复、男方受虐待、一方对他方危害生命等。...查看全文

孕期与公司:如何保障权益?

根据相关法律支撑,如果在休产假期间公司倒闭,雇主应该在时间上建立生育保险并缴纳相关费用。这样,受雇者可以直接向生育保险机构主张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如果雇主未建立生育保险关系,相关费用应由雇主承担。如果公司倒闭,受雇者可以向破产...查看全文

处理家暴问题的方法:哺乳期女性权益保障

家庭暴力投诉求助途径:向有关单位投诉、反映、求助;向公安机关报案;向人民法院起诉;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相关单位应积极处理、制止暴力行为,并提供帮助与保护。...查看全文

遭受家暴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家暴受害人保护权益的方法和家庭暴力离婚所需材料 家暴受害人可请求救助、报案、起诉等保护自身权益。家庭暴力离婚需要结婚证、夫妻感情变化证明、分居证明、子女状况证明、财产清单等材料。《反家庭暴力法》旨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查看全文

怀孕中的女性职工权益保障

女职工怀孕期间,单位不得辞退员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相关规定。此外,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有权要求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适应的劳动,不得从事体力劳动和夜班工作。此外,怀孕女职工进行产前检查的时间应计入劳动...查看全文

遭受家暴的妇女权益保障

家暴倾向及孩子抚养权案件需视情况定夺。法院判决需保障子女权益,考虑抚养能力和条件。原则上2岁以下子女随母抚养,满10岁需征求子女意见。夫妻感情破裂可根据情况判离婚,如离婚原因涉及性功能、隐瞒精神病、欺骗、不和分居等。在争夺抚养权时...查看全文

怀孕合同期满,如何保障孕妇权益?

女职工在怀孕合同到期被辞退时,可以要求双倍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是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来确定,每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超过半年不足一年的支付一个月工资,不足半年的支付半个月工资。...查看全文

孕期失业:如何保障母婴权益?

怀孕被辞退后,员工有两种维权方案: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并支付工资损失,或要求支付违法解除的赔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违法解除怀孕女工的劳动合同,若违法解除则应撤销解除决定并支付赔偿金。赔偿金标准为每工作一年支付2个月...查看全文

遭受家暴如何保障孩子的权益?

家庭暴力影响子女抚养权。如暴力行为伤害孩子,法院倾向将抚养权判给无暴力方。但非伤害情况下,法官考虑学历、收入、环境等综合因素决定。家暴不代表无抚养权,需具体情况分析。原则是保障子女健康成长,最大化未成年子女利益。...查看全文

孕妇在孕期被辞退的权益如何保障?

用人单位辞退孕妇应支付赔偿金,赔偿标准为经济补偿的二倍,经济补偿按工作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查看全文

孕期员工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

怀孕员工有权保护,公司不得辞退或降薪。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怀孕、生育、哺乳解除劳动合同。怀孕期间,用人单位应根据医疗证明减轻劳动量或安排适应的工作。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员工,不得延长工作时间或安排夜班,并应...查看全文

遭遇家庭暴力: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文章提供了遭受家暴时维护自身权利的方法,包括请求邻居、村委会等组织救助、申请伤情鉴定、报警或起诉等,并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相关条款作为法律依据。同时,文章还探讨了遇到家庭暴力时如何保护自己的问题。...查看全文

怀孕女职工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怀孕女职工权益保护的规定: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2、另外,根据很多地方法规规定,晚育女性可享受增加产假30天;有医院证明...查看全文

家暴受害者权益保障

家暴的离婚程序可通过协议或诉讼进行。一方家暴且不愿离婚可提起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庭审、调解和判决。根据民法典规定,法院应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且调解无效,则准予离婚。调解无效情形包括重婚、家暴、恶习不改、分居满二年或其他导致感情...查看全文

孕期家暴如何维权?

怀孕期间遭受家暴的人可以起诉离婚,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夫妻一方若要求离婚且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将准许离婚,包括重婚、家暴、赌博等恶习、分居满二年或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85字)...查看全文

产妇在孕期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

合同工休产假时合同到期不能辞退,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2条和第45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延至劳动者哺乳期结束。用人单位不能终止合同,需续签或自动顺延至孩子1周岁。若被辞退,可向法律机关索赔。...查看全文

婚姻中女性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

婚前财产的公证,事前的婚检等等方式都可以保障女的权益。首先,遭遇家暴时可以这样做:留证据(手机拍照、录音、录像);报警(笔录);医院伤检;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向人民法院)裁定、有效期:六个月;其次,对共同财...查看全文

离婚后如何保障孕妇权益?

男方无过错时,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能提出离婚;除非女方提出离婚或法院认为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若存在重婚、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或其他重大过错,导致离婚,无过错方有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