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死亡处理流程概述

律师回答
摘要:工伤死亡的主旨:工伤死亡需立即报告并进行工伤认定,用人单位购买工伤保险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费用;若未购买,用人单位需与死者家属协商,参照人身损害赔偿规定处理,一般赔偿高于工伤死亡一次性补助;工亡补助金按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倍补偿。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死亡的,近亲属享受相应待遇。
1、立即向当地工伤保险管理机构填报工伤死亡报告,提请工伤认定。发生死亡事故,劳动监察、安全管理、公安监察会介入调查,确定责任,待工伤认定后进行后续事务流程。
2、用人单位必须是为员工购买了工伤保险的,劳动部门才会受理工伤认定,符合条件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费用。如果没有购买工伤保险,所有费用由用工单位承担。
3、用人单位如果没有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用人单位可以同死亡者家属进行协商,可以参照人身损害赔偿规定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人身损害赔偿高于工伤死亡一次性补助。
4、工亡补助金按照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倍进行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
第三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对于因工死亡的职工,其近亲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一定比例发放,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同样享受相应待遇。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也可以享受相应待遇。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六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工伤保险的政策、标准,应当征求工会组织、用人单位代表的意见。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十二条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
工伤预防费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卫生行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规定。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工伤死亡处理方法及流程概述

工亡认定及理赔程序包括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补齐材料、做出决定并通知相关方,申请方对认定通知有疑义可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购买工伤保险的单位可由基金支付费用,未购买的可协商人身损害赔偿。工伤死亡处理流程涉及报告、调查...查看全文

工伤死亡理赔流程概述

该段内容讲述工伤赔偿标准以及骗取农机补贴的举报部门。根据工伤等级不同,赔偿标准也有所区别,具体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而骗取农机补贴可以向公安部门举报。...查看全文

车祸死亡处理流程概述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处理流程:交警收集证据,确定责任,出具认定书或证明书,当事人协商赔偿,若协商不成可起诉法院解决。整个流程需九个月至一年。...查看全文

公司工伤处理流程概述

公司员工工伤处理流程包括将工伤员工送往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如果用人单位未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或工会组织可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经过治疗后,工伤员工应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同时向工伤保险机构申...查看全文

工伤事故处理流程概述

工伤事故处理流程:送医治疗,优先社保医院,危急伤者先就近抢救;用人单位或个人向社保部门申请工伤认定,治疗后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确定伤残等级,领取工伤待遇。...查看全文

工伤死亡认定程序概述

工伤死亡认定程序包括申请、受理、调查核实、决定和送达。申请时需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身份证、社保卡复印件,劳动合同或其他证明材料,以及死亡证明。...查看全文

工伤办理流程概述

工伤办理流程:收集劳动关系证明,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确定伤残等级,计算赔偿金额,与单位协商,申请劳动仲裁。注意保存定点医院的医疗费用单据和明细清单,门诊处方。定点医院提供的诊断证明、出院证明和病历报告也需用于鉴定和赔偿。...查看全文

工伤处理程序概述

工伤认定申请的时间限制及申请材料要求。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诊断为职业病,用人单位应在30天内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若用人单位未提出申请,职工或其亲属可在1年内直接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申请材料包括申请表、劳动...查看全文

工伤保险理赔流程概述

工伤认定、鉴定、赔偿和争议解决的步骤:社保机构调查认定工伤,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残疾等级,协商赔偿金额,劳动仲裁或法院审理,执行程序,再审程序。...查看全文

工伤鉴定流程概述

个人提出书面申请,单位审查后向劳动部门申请劳动鉴定,填写鉴定表并提交原始资料,进行调查,组织医疗鉴定,最终确定等级并发文。工伤职工及其家属若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按规定办理;与劳动行政部门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生争议,按相关法律法规办...查看全文

工伤认定流程概述

工伤认定流程及时限:用人单位提出申请,职工提交材料,社保部门调查核实,60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相关方。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职业病,单位需在30日内提出申请,可适当延长。...查看全文

工伤赔偿流程概述

工伤赔偿流程与时间: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及救济的途径。申请工伤认定,提供相关材料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最后申请工伤赔偿。...查看全文

工伤死亡赔偿规定概述

工人丧葬补助金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个月;供养亲属抚恤金按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配偶40%,其他亲属30%,孤寡老人或孤儿在此基础上增加10%;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查看全文

醉驾处理流程概述

本文讲述了醉驾的处理程序和处罚标准。醉驾者会被送往最近的检测点进行抽血取样,并等待验血报告结果。如果血液酒精含量小于80毫克/100毫升,则认定为酒驾,处以暂扣行为人驾照六个月时间,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如果血液酒...查看全文

车祸处理流程概述

车辆事故处理流程:保护现场、抢救伤员、报案;勘验认定责任;车辆定损、人员治疗;提交索赔单证、领取保险赔款;责任人承担限额外赔款,可协商调解;不成可起诉法院。...查看全文

企业工伤处理程序概述

工伤认定流程及费用支付责任。职工应及时报告工伤并填写申请表,提交相关材料。劳动保障部门可进行调查核实,各方应提供协助。部门在规定时间内作出认定决定,并通知职工及单位。工伤费用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包括医疗费用、...查看全文

工伤死亡处理方法及流程

工亡认定及理赔程序是:(一)符合工伤认定申请条件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予以受理。对工伤认定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告知在十五日内补齐。不能提供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初次诊断、工伤职工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证明和认定工伤必需的证明材料的,劳动保障行政...查看全文

工伤伤残鉴定流程概述

工伤职工经治疗后有残疾影响劳动能力,需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者向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提供相关资料。委员会应在60日内作出结论,可延长30日。若不服结论,可在15日内向省级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1年后,如认为伤残情况变...查看全文

死亡尸检程序概述

患者死亡后,医患双方不能确定死因或有异议时,应在48小时内进行尸检,延长至7日。尸检必须经死者亲属同意并由合格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可邀请法医病理学人员参与并委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拒绝或拖延尸检超时影响死因判定的,责...查看全文

车祸伤人事故处理流程概述

交通事故处理流程:现场勘查、责任认定、处罚和赔偿调解。现场勘查需保护现场、迅速报告,记录无误后签名。责任认定前可召集听证,查明事实后按时作出认定。处罚需审批、填写裁决书,告知复议权利。赔偿调解前收集相关证据,治疗结束后组织调解,成...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付淑芬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认证律师婚姻家庭、婚姻家庭

已服务211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