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在工伤认定中的作用:法律依据与实践案例分析

律师回答
摘要:劳动仲裁不能认定工伤,工伤认定应向社会保险部门申请。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为60日内。对工伤认定书结果不服,可进行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时限为60日内,行政诉讼时限为6个月内。
一、劳动仲裁能否认定工伤
劳动仲裁不能认定工伤,申请工伤认定的,应当向社会保险部门申请,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
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第二十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二、对工伤认定书认定结果不服怎么办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工伤在认定以后会出现很多人有不服的情况,在这种时候当事人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维权:
1、自收到工伤认定书或者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的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作出工伤认定的劳动部门的上一级劳动部门或者向作出工伤认定的劳动部门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自收到该决议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自收到工伤认定书或者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的决定之日起6个月内向作出工伤认定的劳动部门所在地基层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仲裁不能认定工伤,工伤认定应向社会保险部门申请。若对工伤认定结果不服,当事人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包括向劳动部门的上一级劳动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向劳动部门所在地基层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需在规定的时限内行使权利,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七条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21修正):第三章 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七条 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和其他严重危害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处理,必须有工会参加。工会应当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有权要求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对工会提出的意见,应当及时研究,给予答复。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法律依据与实践分析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量刑标准为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一般指手段恶劣、多次煽动、引起民族公愤、严重损害民族感情和尊严,并导致其他不良后果。...查看全文

法律依据与实践案例

我国法律对主从犯的认定根据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从犯意图、行为分工、出资和分得赃款、共犯关系等方面。在毒品共同犯罪中,主犯是主要出资者、所有者或起主要作用者,从犯是次要或辅助作用者。受雇佣或指使实施毒品犯罪的人,根据实际作用...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和解与调解的法律依据及案例分析

劳动争议仲裁和解与仲裁调解的区别在于:和解是双方自愿行为,无需第三方参与;调解在仲裁庭主持下进行。程序上,仲裁庭不能要求和解,但可先行调解;调解不成时,应及时作出裁决。结果上,和解可请求仲裁庭根据协议作出裁决或撤回申请;调解可制作...查看全文

法律依据与现实案例分析

无证醉驾行为涉嫌危险驾驶罪,一般会被判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将处以拘役和罚金。同时,如果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对此行为负有直接责任,也将受到相应处罚。...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与实践案例分析

夫妻一方出轨导致离婚,法院会照顾无过错方,并根据具体情况判决财产分割。根据《民法典》,出轨方存在重婚、同居等违法情形时,法院支持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请求。证明出轨需要提供书证、人证等多种证据,越多越好。出轨方在财产分割中可能会被少分...查看全文

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与实践探讨

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对职工事故伤害是否属于工伤的行政确认行为,具有行政性质和须申请的特点。单位、职工或其近亲属对认定结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相关法律规定与实践分析

劳动争议可直接申请仲裁,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无法协商解决劳动争议时,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若调解不成,或达成协议后一方不履行,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满意的,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案例分析与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零一条明确规定了徇私舞弊减刑罪的刑罚,对于违法减刑、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的司法工作人员,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者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处分权与使用权在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处分权是对财产的收益、使用和处分的权利,而使用权只是对财物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处分权必须拥有所有权或得到所有权拥有者同意,而使用权可以不拥有所有权。这两种权利代表了不同的权益。...查看全文

程序、法律依据与实践案例

抚养权变更是指父母双方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或一方起诉要求变更的情况。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变更孩子的抚养权,都需要法院的认可。抚养权变更与小孩姓名变更没有直接联系,只是为了避免以后的家庭纠纷。...查看全文

法律保障与实践案例分析

分居协议需符合当事人真实意愿,不违背公序良俗,方可生效。作为特殊合同,需满足民法典要求,包括主体合格、合法内容、真实意思表示。签署分居协议应基于当事人自愿、平等,方为具备法律效力。...查看全文

法律程序与实践案例分析

法院可要求再审申请人提供证据证明裁判文书实际生效日期,如未提供或证据不足,法院将驳回再审申请。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98条,法院院长可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错误并认为需要再审时,需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查看全文

法律问题与实践案例分析"

被判处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在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期间,如果又犯了新罪且新罪不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应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并依照法律规定执行刑罚。...查看全文

分析两罪在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在于,绑架罪要求非法剥夺人身自由并勒索财物或满足不法要求,而非法拘禁罪只要求剥夺人身自由的目的。对于绑架索债、扣押人质的案件,应根据行为人的真实意图来区分定罪,如果目的在于索取合法债务,则定为非法拘禁罪,否...查看全文

未成年工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与实践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职工工伤的认定标准和视同工伤情形,包括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的事故伤害、职业病、工作期间外因工受伤以及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等。同时,用人单位不得使用童工,若使用童工造成伤残或死亡,需向童工或其近亲属给予一次性赔...查看全文

职工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与实践经验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应包括工作时间和场所内的事故伤害、与工作相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的事故伤害、履行工作职责时的意外伤害、职业病、工作外出期间的伤害、上下班途中的非主要责任交通事故伤害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而突发疾病死亡或...查看全文

解析法律适用与实践案例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基于夫妻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为日常家庭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无法证明为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生产经营目的的超出日常生活需要的债务。...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分别持有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与实践案例

劳动合同的持有人应该由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劳动局各持一份,以确保在发生劳动纠纷时能够证明存在劳动关系。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后果包括:用人单位仍需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解除劳动关系需支付经济补偿金;不利于单位保护商业秘密;单位需承担赔偿责...查看全文

抢劫罪认定的法律依据与裁判实践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使用暴力或胁迫等手段进行强行抢夺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规定,抢劫罪的性质严重,侵犯财产罪中危害性最大。对于抢劫罪的定罪,刑法规定了不同情形的刑罚,包括入户抢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抢劫金融机构等情形...查看全文

法律依据与裁判实践

非婚生子女的监护权通常归其父母双方。如果亲生父母失去监护权或去世,具有抚养能力的人将按照顺序成为法定监护人。父母拥有监护权,但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应由其父母担任。如果父母去世或无能力监护,则依次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姐和其他愿...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