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人员的回避方式

律师回答

办案人员的回避方式有:
1.自行回避,参加查办案件的人员在接受承办案件任务时或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与本案具有规定需要回避的情形,主动提出不参加或不继续参加查办本案的请求;
2.申请回避,在查办案件中,参加查办案件的人员符合回避条件,应当回避而不自行回避时,有关人员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回避一种回避方式;
3.指令回避,参加查办案件的人员符合回避条件,本人没有提出自行回避,被调查人、检举控告人及其他有关人员也没有申请其回避的,由有回避决定权的机关或负责人直接作出决定,告知或责令其回避。
一、行政诉讼法关于回避规定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
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审判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
前两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七十四条
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应当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对当事人提出的明显不属于法定回避事由的申请,法庭可以依法当庭驳回。申请人对驳回回避申请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对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二、民事诉讼代理人回避申请的时间是什么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当事人只要在限定时间内提出回避申请并说明理由,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即应暂时停止审理或参与本案的工作,以待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案件正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若因当事人申请回避而停止执行职务,势必给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仍应及时采取措施,但本案其他工作必须暂停。比如有的财产案件,当事人要转移争议的标的物,急需采取查封、扣押等保全措施,即使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审判人员仍应履行职责,迅速果断地采取措施。
申请回避是当事人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应切实保障当事人行使这一权利。法律规定回避制度,是法律的严肃性和法制的民主精神的体现,它可以避免案件承办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中偏袒亲友,减少徇情枉法现象,保证案件得以公正处理,从而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以保护。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7条,回避有两种:当事人申请回避和审判人员主动回避。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办案人员的回避方式有哪些?

律师分析: 1.自行回避,参加查办案件的人员在接受承办案件任务时或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与本案具有规定需要回避的情形,主动提出不参加或不继续参加查办本案的请求;2.申请回避,在查办案件中,参加查办案件的人员符合回避条件,应当...查看全文

办案人员的回避方式有哪些

法律解析: 1.自行回避,参加查办案件的人员在接受承办案件任务时或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与本案具有规定需要回避的情形,主动提出不参加或不继续参加查办本案的请求;2.申请回避,在查办案件中,参加查办案件的人员符合回避条件,应当...查看全文

办案人员的回避方式有哪些

法律分析:1.自行回避,参加查办案件的人员在接受承办案件任务时或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与本案具有规定需要回避的情形,主动提出不参加或不继续参加查办本案的请求;2.申请回避,在查办案件中,参加查办案件的人员符合回避条件...查看全文

办案人员回避的方式有哪些?

一、办案人员回避的方式有哪些?回避的方式分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一)自行回避。是指参加查办案件的人员在接受承办案件任务时或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与本案具有规定需要回避的情形,主动提出不...查看全文

办案人员回避的情形

办案人员在诉讼活动中应当回避的情形 1.办案人员本身就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他自己虽不是当事人,但是本案当事人的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姊妹。 2.办案人员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本案的处理可能涉及他们的...查看全文

办案人员回避制度?

律师分析: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查看全文

办案人员回避制度

法律分析:办案人员回避制度是如果办案人员出现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与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等情形的,应当回避。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查看全文

办案人员的回避由谁决定?

律师分析: 在案件的侦查阶段,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侦查人员回避或者侦查人员自行提出回避的,由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在案件的审查起诉阶段,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检察人员回避或者检察人员自行提出回避的,由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决定;在案...查看全文

公安办案人员回避制度

公安办案指回避制度是指公安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办理的制度。所谓法定情形,是指法律规定禁止公安办案人员参加对案件审理的情形。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办理的制度。 回避制度由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的适用范围,申请回避...查看全文

公安办案人员回避制度?

律师分析: 公安办案指回避制度是指公安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办理的制度。所谓法定情形,是指法律规定禁止公安办案人员参加对案件审理的情形。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办理的制度。 回避制度由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的适用范...查看全文

办案人员回避的理由是什么

法律分析:办案人员回避的理由是办案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与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等理由。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查看全文

回避的原因与方式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明确了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的回避事由和方式。根据第三十条规定,公安机关负责人、侦查人员在以下情形下应当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或其近亲属;二是本人或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是曾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查看全文

民诉法回避的方式

法律分析:1.维持原判。无论按一审程序的再审还是按二审程序的再审,都存在按照民诉法第170条第一款第一项维持原裁判的情况。在实践中原判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虽有瑕疵,但裁判结果正确的,再审裁判一般纠正瑕疵后予以维持。...查看全文

民诉法回避的方式

法律分析:1.维持原判。无论按一审程序的再审还是按二审程序的再审,都存在按照民诉法第170条第一款第一项维持原裁判的情况。在实践中原判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虽有瑕疵,但裁判结果正确的,再审裁判一般纠正瑕疵后予以维持。...查看全文

如何申请公安办案人员回避

法律分析: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公安办案人员回避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对于公安机关办案人员的回避,由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如何申请公安办案人员回避

法律分析: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公安办案人员回避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对于公安机关办案人员的回避,由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 审判...查看全文

哪些办案人员是否需要回避

哪些办案人员是否需要回避 1、办案人员本身就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他自己虽不是当事人,但是本案当事人的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姊妹。 2、办案人员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本案的处理可能涉及他们的某些利益。 3、办...查看全文

哪些办案人员是否需要回避

法律分析:一、哪些办案人员是否需要回避1、需要回避的刑事诉讼中的审判人员包括: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以及审判人员接...查看全文

如何申请公安办案人员回避

法律分析: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公安办案人员回避,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申请。公安机关办案人员的回避,由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 第三十一条...查看全文

回避制度:办案人员的权益与义务

司法人员回避是为了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回避方式有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自行回避是参与案件的人员主动提出不参与或继续参与案件的请求;申请回避是相关人员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回...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宋向东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专职律师合同纠纷、合同纠纷

已服务103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