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会被判刑取决于签订的虚假劳动合同的具体情况

律师回答
摘要:虚假劳动合同不会被判刑,但合同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报酬。无效劳动合同包括欺诈、胁迫、违法排除劳动者权利。解决劳动合同纠纷的方式有和解、企业调解、劳动仲裁和法院起诉。涉外合同纠纷可能引用外国法律。
一、签订虚假劳动合同会被判刑吗
1、签订虚假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但不属于犯罪行为,不会被判刑。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2、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形如下: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
二、劳动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1、和解
和解是指当事人之间自行协商解决因合同发生的争议。
2、企业调解
合同纠纷合同当事人如果不能协商一致,可以要求有关机构调解如,一方或双方是国有企业的,可以要求上级机关进行调解。上级机关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而不能进行行政干预。
3、劳动仲裁
仲裁合同当事入协商不成,不愿调解的,可根据合同中规定的仲裁条款或双方在纠纷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4、法院起诉
如果合同中没有订立仲裁条款,事后也没有达成仲裁协议,合同当事人可以将合同纠纷起诉到法院,寻求司法解决。人民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受理并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有些合同还具有其自愿的特点,如涉外合同纠纷,解决时可能会援引外国法律、而不是中国相关的合同方面的法律。
延伸阅读
结语:签订虚假劳动合同不属于犯罪行为,但劳动合同会被确认为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排除劳动者权利等。对于已付出劳动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报酬。劳动合同纠纷可通过和解、企业调解、劳动仲裁或法院起诉等方式解决。在选择解决途径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有些合同纠纷还可能涉及外国法律。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三节 询问证人、被害人 第二百一十条 询问证人、被害人,可以在现场进行,也可以到证人、被害人所在单位、住处或者证人、被害人提出的地点进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书面、电话或者当场通知证人、被害人到公安机关提供证言。
询问证人、被害人应当个别进行。
在现场询问证人、被害人,侦查人员应当出示人民警察证。到证人、被害人所在单位、住处或者证人、被害人提出的地点询问证人、被害人,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制作询问通知书。询问前,侦查人员应当出示询问通知书和人民警察证。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二百零九条 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犯罪事实、无罪或者罪轻的事实、申辩和反证,以及犯罪嫌疑人提供的证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证据,公安机关应当认真核查;对有关证据,无论是否采信,都应当如实记录、妥善保管,并连同核查情况附卷。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章 附 则 第三百八十七条 公安机关可以使用电子签名、电子指纹捺印技术制作电子笔录等材料,可以使用电子印章制作法律文书。对案件当事人进行电子签名、电子指纹捺印的过程,公安机关应当同步录音录像。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签订虚假劳动合同会被判刑吗

1、签订虚假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但不属于犯罪行为,不会被判刑。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2、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形如下: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查看全文

签订虚假劳动合同会被判刑嘛

1、签订虚假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但不属于犯罪行为,不会被判刑。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2、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形如下: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查看全文

签订虚假劳动合同会被判刑么

1、签订虚假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但不属于犯罪行为,不会被判刑。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2、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形如下: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查看全文

是否合法取决于具体情况

租房合同押金退还与违约责任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押金是一方当事人为保证自身行为不损害对方利益而存放的费用。当双方无其他纠纷且合同履行完毕后,押金应退还,但在违约情况下可能会被扣除。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实现抵押权时...查看全文

能否被判缓刑取决于交通肇事罪的具体情况

交通肇事罪的处罚标准及判缓刑条件:根据我国法律,肇事者造成他人生命财产损失需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留,严重情节或逃逸行为可判三至七年有期徒刑,重大事件可判七年以上;判缓刑需表现悔改、不再危害社会并遵守条件,但故意破坏现场、报复心理...查看全文

实习生签订劳动合同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实习生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的相关规定,该法适用于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因此,要适用《劳动合同法》,该主体必须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而《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查看全文

能否被判缓刑取决于信用卡诈骗罪的具体情况

信用卡诈骗罪能判缓刑,但需满足条件: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对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未成年人、怀孕妇女、老年人必须适用缓刑。缓刑考验期限为拘役判决以上1年以下,不少于2个月。...查看全文

是否追究责任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

法官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结果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会受到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一旦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或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若行为人逃避侦查或审判,将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查看全文

上万被判刑的具体情况

团伙作案构成犯罪,所有成员均应承担刑事责任。量刑应根据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来考虑:主犯应受到全部犯罪处罚,从犯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胁从犯则可减轻或免除处罚。...查看全文

村委会签订劳动合同的具体要求

村委会简易劳动合同的主旨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益,合同应包含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假、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和条件、职业危害防护以及双方协商一致的约定条款。...查看全文

能否被判缓刑取决于哪些情况?

适用缓刑的条件是:被判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悔改表现好,不再危害社会,对所居住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缓刑期间可能有限制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和接触特定人的限制。...查看全文

签订劳动合同的具体时间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但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在用工前一个月内签订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签订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因此,用人单位应在实际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签订的具体步骤

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流程:(一)起草劳动合同书,最好使用劳动局监制的合同。(二)双方协商一致确定合同必备条件,填写合同(一式二份)。(三)双方签字、盖章(劳动者可以按手印)。(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保留一份合同。...查看全文

无需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劳动合同主体必须符合劳动法规定,否则合同无效。劳动者是指在法定年龄范围内,具备劳动能力并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劳动关系应在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未签订的,用人单位需支付两倍工资并补订合同。...查看全文

缓刑数量取决于案件具体情况

法律对于案件缓刑时间没有明确规定,需要法官根据具体情况裁量。缓刑适用对象为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即使罪行对应法定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具有减轻处罚情节的犯罪分子,判决确定的刑期为3年以下有期...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属于签订的无效劳动合同

法律分析:以下几种情况属于签订的无效劳动合同:_x000D_ 1、口头约定的劳动合同;_x000D_ 2、显失公平的劳动合同;_x000D_ 3、以欺诈、胁迫手段或者趁人之危订立的劳动合同;_x000D_ 4、附带保证的劳...查看全文

试用期请假会被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是否合法

法律解析: 试用期请假会被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是不合法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一条 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查看全文

试用期请假会被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是否合法

法律分析:试用期请假会被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是不合法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一条 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查看全文

签订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取决于什么

签订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取决于合同的内容和签订合同的一些形式要求是否具备。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需具备下列条件:1、合同当事人必须具备签订合同的能力。根据规定,当事人签订合同时,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因此,在签...查看全文

哪几种情况属于签订的无效劳动合同

法律分析: 属于签订的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况有,劳动合同是被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订立的;劳动合同因违法而导致无效的;以及劳动合同中单位免除其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 下列...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