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离职赔偿是否有时效限制?

律师回答

1、如果单位缴纳工伤保险,本人可以在受伤之日1年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部门申请认定工伤,是不受辞职影响的。如果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可在受伤之日一年内向法院起诉。2、工伤之后辞职,如果有相关赔偿是可以请求的。工伤伤残的,可以请求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其中,前一补助金是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就可以要求支付的,后二项赔偿是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后支付的。

没有离职工伤赔偿有时效限制吗

没有离职工伤赔偿有时效限制,员工和用人单位对工伤赔偿产生争议的,申请仲裁的时效是1年。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工伤认定有时效限制吗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工伤认定有时效限制。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工伤十级自己离职有赔偿吗

有补偿。工伤十级伤残离职的,可以获得的伤残赔偿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7个月本人工资,另有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医疗补助金。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工伤身亡申报赔偿有时间限制吗

有的。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如果是未进行工伤认定不是因为工伤职工或者死亡职工其近亲属自身原因而未进行工伤认定的,非因自身原因即不是因为自身主观上怠于申请,而是因为客观原因如法定期限内一直在住院治疗的缘故未申请等情形,工伤职工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仍有权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1条提起侵权赔偿诉讼,请求用人单位按照人身损害予以赔偿。

工伤赔偿医疗费有诉讼时效吗

工伤赔偿医疗费有诉讼时效。根据《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二条、第二十七条规定,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就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没有离职的工伤赔偿是否有时效限制?

没有离职工伤赔偿有时效限制,员工和用人单位对工伤赔偿产生争议的,申请仲裁的时效是1年。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查看全文

工伤申请赔偿是否有时间限制

法律分析:工伤申请赔偿有以下时间限制:用人单位必须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未申请工伤认定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查看全文

工伤辞职是否有时间限制?

工伤辞职无时间限制,工伤职工有权获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用人单位需负责工伤认定及费用支付。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职工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住院费用、交通食宿费用也可从基金支付。具体标...查看全文

工伤认定后,赔偿是否有时间限制?

工伤认定后申请赔偿引起的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中止仲裁时效的正当理由存在时,从中止原因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查看全文

工伤申报是否有时效限制?

有。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查看全文

工伤赔偿是否存在时间限制?

劳动仲裁时效限制对工伤赔偿纠纷至关重要。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然而,劳动者在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期间,时效应从每个程序终结后重新计算一年。因此,劳动者必须在权利救济程序...查看全文

工伤索赔是否有时间限制

法律分析:工伤索赔法律没有规定时间限制,但必须经过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职工经治疗申请相对稳定后就可以申请,而工伤认定用人单位必须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申请;用人单位未申...查看全文

工伤索赔是否有时间限制?

1、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查看全文

工伤身亡申报赔偿是否有时间限制?

有的。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查看全文

竞业限制离职补偿是否有效

法律分析:一、竞业限制离职无补偿是否有效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竞业限制条款中约定劳动者离职后无补偿是无效的。双方需要约定劳动者需遵守的规定和单位给劳动者的补偿;如果单位排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是不合法的。2...查看全文

职工申报工伤有没有时效限制?

律师分析: 职工申报工伤有时效限制。用人单位未在职工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申请工伤认定的时效是一年,自事故伤害被...查看全文

职工申报工伤有没有时效限制

法律解析: 职工申报工伤有时效限制。用人单位未在职工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申请工伤认定的时效是一年,自事故伤害被...查看全文

职工申报工伤有没有时效限制

职工申报工伤有时效限制。用人单位未在职工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申请工伤认定的时效是一年,自事故伤害被确定之日计算...查看全文

工伤赔偿有时间限制吗

法律分析: 根据法律明确规定,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但劳动者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属于请求权利救济,时效应该重新计算,从工伤利救济程序结束之日起计算一年的诉讼时效期间。 法律依据 《工伤认定办法》...查看全文

工伤赔偿有时间限制吗?

工伤认定有时间限制,单位需在事故后一个月内申请,否则员工可在一年内申请。认定后,员工可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时需支付一次性就业补助金和医疗补助金。如单位不支付,员工可在一年内提起劳动仲裁。根据相关法规,单位应在事故...查看全文

工伤未离职,是否有赔偿?

工伤不离职可获赔偿。根据法律规定,工伤造成伤残的职工有权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伤职工可向社保部门提出认定申请,若单位未提出申请,职工可自行提出。自动离职的劳动者一般不能领取失业金。领取失业金的条件...查看全文

工伤后离职是否有赔偿?

工伤劳动者有权辞职并要求赔偿,根据伤残等级不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相应支付方式。五、六级工伤可解除劳动关系,由保险基金支付医疗补助金,用人单位支付伤残就业补助金。七至十级工伤可终止合同,同样支付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伤...查看全文

临时工离职是否有赔偿?

临时工主动离职无赔偿,用人单位需提供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保存二年备查。《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解除合同,劳动者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可解除合同。...查看全文

竞业限制离职无补偿是否有效

法律分析:一、竞业限制离职无补偿是否有效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竞业限制条款中约定劳动者离职后无补偿是无效的。双方需要约定劳动者需遵守的规定和单位给劳动者的补偿;如果单位排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是不合法的。2...查看全文

竞业限制离职无补偿是否有效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竞业限制条款中约定劳动者离职后无补偿是无效的。双方需要约定劳动者需遵守的规定和单位给劳动者的补偿;如果单位排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是不合法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