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劳动合同补签的法律依据

律师回答
摘要:本文介绍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的有效性以及普通员工签订注意事项。同时,文章列举了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的情况以及劳动合同期限的约定方式和注意事项。最后,文章提到了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
一、补签劳动合同是否违法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补签的劳动合同,只要是不存在《劳动合同法》26条规定的情况的,是有效的。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二、普通员工签订注意事项
(一)劳动合同签订的时间
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即可。否则用人单位须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双方已经形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劳动合同的期限
劳动合同的期限有三种: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所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根据双方的需求来协商确定劳动合同的期限。同时,如果有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是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的,若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并且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该情形不得约定试用期。
(三)对非全日制用工要特别注意
1、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
2、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
3、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4、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5日。
5、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否则发生工伤事故则要承担相关责任。
三、劳动合同签订的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延伸阅读
结语:本文讲述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的有效性以及普通员工签订注意事项和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重点在于劳动合同的签订时间和期限以及非全日制用工的特殊规定。同时,提醒读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需要注意相关法律法规,以避免合同的无效或部分无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八章 附则 第九十六条 【事业单位聘用制劳动合同的法律适用】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8修正):第十一章 法 律 责 任 第八十五条 用人单位拒不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十八条 【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约定不明确的解决】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探讨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

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不能否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主体资格、适用劳动规章制度、从事有报酬劳动且是业务的一部分的情形,劳动关系仍然成立。...查看全文

探讨劳动合同预告解除权的法律依据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方面都有预告权。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或生产经营困难时提前三十日告知解除合同。劳动者可以提前三十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合同,试用期内为三日。对于签订服务期的劳动者,未满服务期辞职需承担违约责任;而...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补签合同的法律效力探讨

补签的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只要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需要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未及时订立,双方应在一个月内补签。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已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查看全文

探讨合同解除的依据

合同未履行不等于解除合同。合同解除需要满足特定条件。未履行的合同不是无效合同,尽管未履行,但根据交易双方的约定,合同状态未确定,仍可随时满足交易目的。双方应明确表示解除意图以有效履行合同。...查看全文

不签劳动合同赔偿的法律依据

法律分析:不签劳动合同赔偿的法律依据有:《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工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查看全文

不签劳动合同赔偿的法律依据

法律解析: 不签劳动合同赔偿的法律依据有:《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工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建立...查看全文

不签劳动合同赔偿的法律依据

法律解析: 不签劳动合同赔偿的法律依据有:《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工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建立...查看全文

不签劳动合同赔偿的法律依据?

律师分析: 不签劳动合同赔偿的法律依据有:《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工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建立...查看全文

不签劳动合同赔偿的法律依据::

法律分析: 不签劳动合同需要赔偿的法律依据::是,《劳动合同法》的第八十二条。如果在用工之日起的一个月后,公司仍未与员工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的,则公司要向劳动者支付每月的双倍工资,但不超过十一个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补充协议的法律效力探讨

本文讲述了劳动合同附加协议书的法律效力以及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如何维权。只要劳动关系存在,企业就应履行劳动法规定的各项义务,员工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如果单位未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可要求支付两倍工资并补签合同,单位也需书面通知...查看全文

法律依据与实践探讨

诈骗未遂以诈骗罪定罪,未遂者可减轻处罚: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查看全文

视同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

法律分析:社保打印单上显示“视同缴费”,也可理解为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指参保职工实际缴费年限之前的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作年限。【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视同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

法律分析:社保打印单上显示“视同缴费”,也可理解为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指参保职工实际缴费年限之前的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作年限。【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解除补偿金的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解除补偿如下:1、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按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2、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无过失性辞退、经济性裁员的,应当按年限支付经济补偿;3、过失性辞退的,不需要支...查看全文

探讨彩礼返还的法律依据

彩礼可以不还的条件:已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给付人未因彩礼导致生活困难。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双方未登记或未共同生活,请求彩礼返还的可得到支持。...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争议

劳动合同的纠纷规定有哪些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劳动合同法》,建立劳动关系应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未及时订立书面合同,应在一个月内完成。若在用工前就签订了合同,则劳动关系从用工之日起建立。...查看全文

补签劳动合同的仲裁时效性探讨

劳动者工作4年后补签劳动合同有效,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未签劳动合同第二个月起的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但因特殊情况中断或中止。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支付劳动者...查看全文

探讨劳动赔偿金计算依据

劳动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包括支付工资损失和赔偿费用,补足劳动保护待遇和医疗费用,以及根据伤残等级不同而获得的不同补偿。劳动工伤赔偿需要按照程序进行,先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再申请工伤认定。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变更的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变更条件包括:法律法规修改导致无法履行、企业转产但合同有效、上级机关改变生产任务导致变化、企业亏损或不可抗力、双方协商一致但不损害国家利益。...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