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未签,工资能否依法追讨?

律师回答
摘要:劳动者拖欠工资,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也可以向劳动监察投诉,监察机构责令限期支付赔偿金。此外,劳动者还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拖欠或未足额支付的劳动者可依法申请支付令。
一、有欠条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二、向劳动监察投诉,由劳动监察责令限期支付;限期内不支付的,责令按拖欠额度50-100%支付赔偿金。
三、向用人单位住所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延伸阅读
劳动关系纠纷:如何维权追讨未签劳动合同下的工资?
在劳动关系纠纷中,当劳动合同未签署而工资未支付时,雇员仍然有权依法追讨工资。首先,雇员可以通过与雇主进行沟通和协商,寻求解决办法。如果沟通无果,雇员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并提供相关证据支持工资追讨的合法性。此外,雇员还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咨询专业律师的意见,并根据法律程序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雇员应当准备充分的证据,如工资支付记录、劳动合同草案等,以证明自己的权益。最终,法院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证据,判断并裁决工资追讨的合法性和数额。雇员在维权过程中应保持合法、合理的行为,以增加胜诉的可能性。
结语: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劳动者可以有效地追讨拖欠的工资。首先,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其次,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限期支付赔偿金;最后,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追讨工资的过程中,劳动者应该准备充分的证据,并咨询专业律师的意见,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劳动者应当保持合法、合理的行为,以提高胜诉的可能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五条 【未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等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二条 【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五条 【违约金】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未签劳动合同,能否依法拿到工资?

劳动者无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都有权获得工资,且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以实物或有价证券代替。劳动者本人无法领取工资时,可由亲属或代理人代领。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根据周、日、小时工资制的情况,也...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工资能否依法支付?

劳动合同未签订时,可通过工资支付凭证、身份证明等证据认定事实劳动关系。拖欠工资可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拖欠工资可能构成民事和刑事责任,用人单位需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赔偿,并可能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劳动者...查看全文

未签订劳动合同,如何依法讨要拖欠工资?

劳动纠纷处理:证明劳动关系及拖欠工资,证据包括合同、工资发放证明等;无合同可用证言、录音等;恶意拖欠需全额支付工资并加发25%经济补偿;先协商解决,不成可举报或申请仲裁;不满仲裁结果可起诉法院。...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被辞退,工资能否依法支付?

没有签劳动合同被辞退工资不给是不合法的,劳动者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满一年,则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被无故辞退后,劳动者可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查看全文

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如何追讨

工资追讨的主旨是:通过协商或劳动仲裁追讨工资。劳动者应收集证据,如打卡记录、照片、证明、工资记录、录音、文件等,证明与企业存在劳动关系,以追讨双倍工资。...查看全文

离职未签劳动合同,能否依法获得双倍工资?

未签劳动合同的员工主动辞职时,可以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补偿。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在用工后一个月内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否则单位需支付双倍工资。此外,单位不按时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经济补偿时,将面临劳动行政部门的处罚。证实...查看全文

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应该怎样追讨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追讨双倍工资的方法及证据收集。追讨可通过协商或仲裁,前者需要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后者需提供身份证、证据材料复印件和劳动仲裁申请书。证据收集方面,员工应保留工卡打卡记录、上班照片、企业证明、工资发放记录、谈话录音、...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能否拿到工资?

劳动关系证明不仅限于劳动合同,只要有证据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就可以拿到工资。聊天记录、工卡、工服、工资转账记录、工友证言等都可以作为证据。如公司拒绝支付工资,可申请劳动仲裁,提交证据证明劳动关系。劳动仲裁委会会要求提供证据,可以...查看全文

离职未签劳动合同,能否依法维权?

劳动者辞职未获得工资可以报警,但警察一般不会处理。劳动者可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拖欠工资。需携带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证据等材料去劳动争议仲裁委。仲裁期间可去新单位工作。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劳动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和《劳动合同...查看全文

老板未签劳动合同,能否依法维权?

如果公司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权益,则在法律诉讼中员工有可能获得胜利。在劳动纠纷中,仲裁是必经程序,对仲裁结果不服再起诉。直接起诉法院不受理仲裁结果对诉讼没影响。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查看全文

离职未签合同,工资能否依法保障?

未签合同辞职不发工资,可拨打12333电话或到劳动局投诉,如无效可申请劳动仲裁。未签合同试工不发工资,可与老板协商、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未签合同兼职不发工资,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建议保留证据。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需按...查看全文

未签订劳动合同,如何依法争取工资?

劳动者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提起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此外,劳动者还可以向工会组织投诉、咨询律师或自学相关法律知识等方式,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益。维护权益需要积极...查看全文

未签订劳动合同如何依法领取工资?

没有劳动合同也能要工资,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即使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已形成,用人单位应足额支付工资。在无争议的情况下,劳动者可协商解决或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申请支付令。证明劳动关系可通过用人单位文件...查看全文

依法维权,申请劳动仲裁追讨工资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先通过调解解决,如不成功再申请仲裁,最后可诉诸法院。仲裁是免费的,不必担心费用问题。申请仲裁时需提供证据,劳动者提供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材料,用人单位提供与争议事项相关的证据。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劳...查看全文

未签订合同的工资追讨策略

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拖欠工资,凭证及证言可证明劳动关系;也可向仲裁委员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确认劳动关系并支付双倍工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可要求支付经济赔偿金。...查看全文

未满18岁的劳动者能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未满18岁可签劳动合同,但工作种类有限制。签订劳动合同时需注意单位情况、工作内容、报酬、试用期、工作时间、社保等事项。未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支付二倍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建立劳动关系需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查看全文

对于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应该怎样追讨

法律分析:对于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应该怎样追讨(一)工资追讨1、协商追讨根据以上的法律法规向企业提出,需要支付双倍工资,若企业同意的,则追讨完成;2、仲裁追讨若企业不同...查看全文

探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工资计算方法

《劳动合同缺失时的工资计算及维权方法》: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可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双倍工资和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违规扣工资需支付25%经济补偿金。维权方法包括协商、劳动行政部门举报、仲裁和诉讼等,建议及时收集证据并申请劳动...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未签,单位能否依据劳动法规定解除劳动合?

单位未签劳动合同辞工可申请劳动仲裁,赔偿标准为每工作一年赔偿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赔偿半个月工资。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情况包括协商一致、提前通知、违反合同约定、不支付报酬等。经济补偿按年限支付,月工资...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缺失,工资能否依法支付?

劳动争议最好找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理,而不是公安机关,因为公安机关一般管辖刑事和行政案件。如果用人单位未签劳动合同或不发工资,劳动者可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告知违法行为,要求监督用人单位改正。...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