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于工资多发放的应对策略

律师回答
摘要:离职后工资多发不退还,金额较小时通常不追究;金额较大时,用人单位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劳动者支付不当利。劳动纠纷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维护权益。《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出具解除证明,支付经济补偿并保存解除合同文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适用于各类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若劳动关系终止且存在拖欠劳动报酬争议,申请仲裁不受时效限制,但需在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内提出。
离职后工资多发不退还,如果金额较小,通常用人单位不会予以追究,如果金额较大,用人单位可以到当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劳动者支付不得当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存在劳动纠纷,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维护合法权益。
(一)《劳动合同法》
第七十七条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延伸阅读
结语:在劳动纠纷中,如果离职后工资未退还,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来追究劳动者支付不当利益。对于金额较小的情况,通常用人单位可能不会采取追究的行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纠纷可以通过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来维护合法权益。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内需提出申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五章 工 资 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五章 工 资 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十一条 【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时劳动报酬不明确的解决】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私人企业主违规扣发工资的应对策略

私人老板乱扣工资需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维护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不得克扣工资,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需支付赔偿金。单位克扣工资需在法律、劳动合同或厂规明确规定下,且与经济效益相连的情况下方可合法。其他...查看全文

合同期满工资未发放应对策略

合同到期,用人单位不支付工资,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要求支付工资。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监察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规的情况,包括劳动合同订立、工资支付等。投诉可以书面或口头进行,投诉文书应包含投诉人和被投...查看全文

工资发放出现问题时应对策略

劳动者未发工资,可通过劳动监察投诉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可要求支付双倍工资,解除劳动关系还可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查看全文

企业资金短缺的应对策略

公司破产后,债务还需偿还。企业无力偿还或关闭,责任由开办单位承担。若企业不具备法人条件,创业单位全责;若注册资本不足,创业单位在差额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投资者需足额出资,否则在差额范围内追究偿债责任。...查看全文

离职企业拖欠工资应对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拖欠劳动者工资,否则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支付工资报酬和赔偿金。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举报劳动行政部门或申请仲裁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查看全文

企业应对员工劳动仲裁的应对策略

员工去劳动仲裁,公司应当与员工协商、请求劳动部门调解,配合仲裁裁决,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仲裁是否请律师要根据情况而定;申请劳动仲裁书应包括双方基本信息、仲裁请求、事实理由、证据来源和证人信息,可口头申请并记录。...查看全文

融资失败后企业的应对策略

公司融资后倒闭,无力清偿债务,需成立清算组进行破产清算。未成立清算组的公司失去诉讼地位,股东不能代表公司起诉,但可被起诉。股东需组织清算组清理财产并偿还债务,否则债权人可申请债权人组织清算,费用由股东承担。...查看全文

企业破产应对策略

公司破产后,债务应按照法定顺序清偿,包括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普通债权。债权人需在法院确定的申报期限内向管理人申报债权,并提供相关证据。职工的工资、社保费用和补偿金不需申报,由管理人列出清单并公示,职工可提出异议并起诉。连带债权...查看全文

保险公司不按时发放工资的应对策略

拖欠工资,解决方法:1.投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2.申请劳动争议仲裁;3.诉讼途径:劳动纠纷案件可提起诉讼;劳动仲裁裁决生效后用人单位不执行可申请强制执行;劳务欠款可直接提起民事诉讼。...查看全文

工资发放日与周末重叠时的应对策略

周末一般不发工资,因为银行对公业务不上班,公司根据自身安排提前或推迟发放工资,有些公司可能会在周末发放现金。如果公司未按时发放工资,可向相关部门投诉。...查看全文

企业拖欠工程款应对策略

如果公司拖欠工程款,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向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联系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并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3.直接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裁员和辞退的区别:裁员需经法定程序,给予经济补偿;辞退分合法和违法,合法辞退因员工过错或个人原因导致公司利益受损,违法辞退需双倍赔偿。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裁员需提前说明情况并听取意见。辞职是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辞退是解除聘任。...查看全文

企业注册资金不足的应对策略

公司注册资金认缴不够需按规定缴纳,否则承担违约责任,影响经营。注册资金大小需根据行业要求和实际情况合理设定,不是越大越好。注册资金对税务影响不直接,需综合考虑行业要求、公司发展和股东偿债能力。...查看全文

辞职后老板不按时发放工资的应对策略

劳动者辞职未结算工资,可通过劳动监察投诉或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工资。投诉简单但执法力度可能有限,仲裁可要求双倍工资和经济补偿金,且一般能解决问题。仲裁程序较复杂,需专业指导。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活动需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查看全文

企业应对员工裁减的赔偿策略

企业裁员需赔偿员工,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性裁员不需赔偿但要提供经济补偿。每满一年工作,需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补偿。裁员规定包括企业破产重整、生产困难、转产技术革新、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等。裁减人员时,应优先留用长期合同员工、无固...查看全文

工资拖欠应对策略

在连续工作一个月后,若您未与雇主签署劳动合同,则您有权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若雇主扣减您的工资,您有权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在工资按月发放的情况下,若公司拖欠工资或克扣工资,您可以打12333电话投诉或到劳动局监察大队投诉。劳...查看全文

减少误工证明:企业应对策略

劳动者如遇单位拒绝开具误工证明,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求助,由其协调单位开具。同时,误工证明不是唯一证据,还需要医疗机构开具的假条作为佐证,形成完整证据链条。根据最高法院解释,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实际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若受害人无固定...查看全文

企业债务违约的应对策略

在企业法人无法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申请。如果债务人已经解散但未完成清算或清算不完备,负有清算责任的人应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申请。...查看全文

应对企业合同纠纷的策略

企业合同纠纷解决的关键在于明确合同类型、适用法律规范、审查合同有效性、确定签订地、追究违约责任。当事人无法和解时可按仲裁协议提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夫妻共同企业的应对策略

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原则是根据夫妻共同财产的具体情况,以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的权益为原则进行判决。根据《民法典》规定,夫妻共同财产包括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受赠的财产等。对于...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