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维权攻略:了解这些法律常识

律师回答
摘要:未签劳动合同离职可要求单位支付工资、押金,还可主张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补缴社保;协商不成可申请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入职一个月以上未签劳动合同可申请仲裁,单位需支付双倍工资。劳动者需保存劳动关系证据,如工作证、工资条、社保记录等。
一、如果没签劳动合同可以要求赔偿吗?
没签劳动合同,书面提出离职后可以立即走人,除要求单位支付你工资、押金外,还可主张经济补偿金、从第二个月起支付双倍工资、补缴社保等;协商不成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从你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依据《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二、入职一个月以上没签订劳动合同,可以申请仲裁
依据《劳动合同法》
第二条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或营业执照复印件(北京地区不需要提供登记信息)。立案后,开庭,然后调解,调解不成仲裁委会下达裁决书;有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是关键,例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并盖章的个税、用人单位为你办理的暂住证、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派工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你名字和公章或老板签字的的书面材料等。
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在建立劳动合同,这个方面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规定,用人单位如果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话,那么需要为此付出一定的支付双倍工资的代价,当然这样的一种规定的话,还是有一些用人单位会不作为,所以对于劳动者来说一定要保存好证据。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果雇主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劳动者有权要求雇主支付双倍工资。此外,劳动者还可以主张经济补偿金、补缴社保等权益。如果双方无法协商解决争议,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但需提供相关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因此,劳动者应该妥善保存与劳动关系相关的证据,以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五条 【不履行法定职责、违法行使职权的法律责任】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违法行使职权,给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六条 【劳动合同的无效】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三条 【无营业执照经营单位的法律责任】对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该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应当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劳动合同试用期维权攻略

试用期无故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要求公司继续履行合同或赔偿损失和赔偿金。用人单位应以经济补偿为基础支付双倍赔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维权攻略

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劳动者可催告并投诉,要求支付双倍工资。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需支付二倍工资。签订劳动合同期限问题,包括工龄长、残疾职工等特殊情况。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在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工资维权攻略

如果没有签劳动合同且老板不给工资,可以要求全额发放并支付25%的经济补偿金;未签劳动合同需在一个月内订立,否则用人单位应支付两倍工资;违法行为可向劳动节监察大队投诉。...查看全文

入职未签合同,劳动者维权攻略

劳动者遇到入职不签合同的情况,可要求用人单位补签;若用人单位拒绝补签,劳动者可要求双倍工资;若用人单位不支付,可申请劳动仲裁。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应支付二倍工资。根...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试用期维权攻略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做法是违法的。根据《劳动法》规定,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职工建立了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合同,劳动者有权要求支付双倍工资。同时,在试用期内,...查看全文

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权攻略

知识产权工作的主旨是保护创作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其智力成果的专有权利。传统知识产权涵盖文学、艺术、科学作品、发明、商标等领域。海关保护知识产权对于维护正常贸易秩序、提高国际形象、改善投资环境至关重要。海关的行动可以制止正在发生的侵权,...查看全文

未签合同维权攻略

《劳动合同法》规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补偿如下: 1.用人单位超过1个月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应支付劳动者两倍工资。 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年未签订劳动合同,则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查看全文

合同欠款维权攻略

合同货款无法收回,可向法院起诉。起诉需满足条件:原告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明确被告,有具体的请求、事实和理由,并在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和管辖范围内。...查看全文

工资拖欠,未签劳动合同:维权攻略

劳动者向劳动仲裁申请解除劳动关系,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押金、经济补偿金、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等。同时,可以向劳动局投诉,劳动主管部门可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应付工资收入50%至100%的赔偿。...查看全文

维权攻略与法律依据

购房者发现开发商五证不全,可以起诉并向相关部门投诉,要求退款。开发商拒绝退款,购房者可以向法院起诉,因为开发商无权出售房屋。对于房屋质量问题,购房者可以先与开发商协商,如无法解决可以向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申请认定或投诉,最终可通过...查看全文

维权攻略与法律咨询

微信借钱不还起诉的主旨是:起诉微信借款纠纷的流程包括准备起诉状、选择被告所在地法院、提交微信转账记录和聊天记录等证据,并由法院决定是否立案受理。...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维权攻略:工资问题篇

未签劳动合同,老板拒绝支付工资,可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二倍工资。如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劳动仲裁需准备申请书、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等材料。解决途径包括协商、劳动仲裁和投诉劳动监察机构。...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期满未续签,维权攻略如下

劳动合同到期未续签,赔偿标准根据劳动者个人原因或用人单位不愿续签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高级管理人员签订劳动合同需注意聘任解...查看全文

未履行合同维权攻略

本文介绍了合同纠纷提起诉讼的管辖法院、起诉程序、举证原则、立案流程以及当事人应遵守的规定。当事人需提交起诉状和副本,并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提交证据。法院在立案后七天内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办理立案手续,并安排开庭审理。当事人需在收...查看全文

未签订合同维权攻略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向工作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装修无合同维权攻略

装修无合同诉讼流程:1)收集证据,协商解决;2)协商不成,向法院起诉,维护个人权益。诉讼是有效的公力救济方式,解决利益冲突的争议和纠纷。解决方式包括自行解决、调解和仲裁,其中调解和仲裁涉及第三方介入,劝导各方解决争议并提出处置和补...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维权攻略:未签合同的用人单位维权指南

未签订劳动合同可向劳动部门举报,单位应支付二倍工资。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需提供证明,并办理档案和社保关系转移手续。违法未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单位需支付二倍工资。...查看全文

未按劳动法支付工资:维权攻略

加班不给工资找哪个部门投诉,用人单位不支付加班费的责任有哪些。根据劳动法和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在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应支付加班费。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要求支付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和赔偿金。单位安排的休息日加班需支付不低...查看全文

签订劳动合同与维护劳动关系的法律常识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可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时,可凭工资支付凭证、社保记录、工作证等证明劳动关系。还可凭招聘记录、考勤记录、证言等证明或认定。司法实践中,公司业务往来文件、录音证据等也可证明劳动关系...查看全文

12315维权攻略

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纠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或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行政部门投诉、根据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向法院起诉。...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