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未获得报酬是否违法?

律师回答
摘要:试工一天没工资违法,劳动者在试用期内享有全部劳动权利,包括取得报酬的权利。劳动关系解除时,用人单位应一次付清工资。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投诉或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试用期员工有婚假权利,再婚也可请婚假。试用期内劳动者可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拒绝支付工资或克扣工资。无论试用期多短,用人单位必须支付工资。
试工一天没工资违法。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试用期一般是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以内的,试工一天,也在试用期期间,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同样享有全部的劳动权利,其中包括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工资就是劳动者所依法享有的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不应该受到侵犯。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劳动者提供劳动,用人单位就应该支付工资。即使工作1天也是应该支付工资,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内不给工资,属于违法行为。
对于用人单位不支付工资的行为有两个途径:
1、劳动者可以到当地劳动监察投诉举报;
2、可以到当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
试用期员工有婚假吗
在试用期间和再婚情况中,员工依然是可以享有婚假的,具体如下:
1、试用期间请婚假。试用期是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者在试用期限内享有的权利及义务等均与正式员工相同,均有完全的劳动权利。而休婚假是属于劳动者的权利之一,故试用期员工可以享受婚假。
2、再婚请婚假。再婚也可以请婚假,享受法定婚假待遇。再婚者与初婚者的法律地位相同,用人单位要给予再婚者同初婚职工一样的婚假待遇,不能以再婚者休过一次婚假为由剥夺再婚者的婚假待遇。
试用期可以随时辞职吗
对于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由此也可知,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是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需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辞职,但需注意这个“随时”是需要遵循相应的程序,当然一般情况也可以根据所在用人单位的情况灵活处理,但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切忌无缘无故在用人单位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离开用人单位。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关系,对于自己辞职的情况,用工单位可以不给予经济补偿,但是仍然应该按照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实际工作的天数支付相应的工资。用工单位不能因为劳动者仅仅试工了几天或者自己辞职为由拒绝支付或者克扣劳动者的工资。这表明,无论是试用期是三天、一天还是一个月就不干了,用工单位还是必须支付工资。
延伸阅读
结语:试工一天没工资违法,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同样享有全部的劳动权利,其中包括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关系双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即使工作1天也应支付工资,不支付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投诉举报或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试用期员工在试用期间和再婚情况下均享有婚假。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需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不能拒绝支付或克扣工资,无论试用期多短,都必须支付工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条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一条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暑假工未得到报酬是否违法?

暑假工不给钱是违法的,用人单位必须支付工资。双方可签订书面协议,违约方需支付违约金或损失赔偿。违约金过高可减少,过低可增加。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仍需履行债务。...查看全文

人民陪审员是否会获得报酬?

人民陪审员没有工资,因参加审判活动而支出的交通、就餐等费用,由人民法院给予补助。有工作单位的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无固定收入的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期间,由人民法院参照...查看全文

劳动关系未解除,员工能否获得工资报酬?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非因劳动者原因造成停工、停产、歇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拒不安排工作的情况属于合同违约。...查看全文

能否通过报警获得报酬?

劳动者遭遇老板不发工资,可以报警投诉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进行监督检查,要求支付拖欠工资。也可申请劳动仲裁,通过裁决书向单位索赔,如仍不赔偿,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查看全文

未休年休假可获得工资报酬吗?

律师分析: 用人单位提出应当休假不安排休假的按日工资300%支付,劳动者提出不休假的按正常期间工资支付。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查看全文

未休年休假可获得工资报酬吗

未休年休假可获得工资报酬。《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规定,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查看全文

工人完成工作后未得到报酬,擅自拆卸设备是否违法?

拆除自己所干的工作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罪,违法行为。作为承包商或施工方,无权擅自拆除建筑材料或场地。可申请劳动仲裁,以既成事实为依据索要工资,因为劳动应得劳动所得。...查看全文

遗产管理人是否有权利获得报酬

遗产管理人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后,有权获得报酬。一、遗产如何继承?遗产继承,被继承人有遗嘱,应先依照遗嘱继承。无遗嘱,按下列顺序继承遗产: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个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查看全文

休产假的女职工是否应获得工资报酬

我国法律规定,产假期间,女职工工资照发。国家规定2017年产假为98天,包括特殊情况下的增加天数。《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规定,女性在怀孕、产期、哺乳期不得降低基本工资。单位有交社保的情况下,公司无需支付工资,而是凭生育凭证申请生育...查看全文

实习期间是否应该获得报酬?

有工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其中第十七条规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实习单位,应参考本单位相同岗位的报酬标准和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因素,合理确定顶岗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查看全文

工程未完成,却无法获取报酬?

《民法典》规定,工程未完成时,施工方可通过律师函催告支付工程款,如发包方拒绝支付,可向法院起诉。如果有分包合同,则按合同纠纷处理;如果无合同,则可申请法院审价或拍卖工程来优先受偿。对于实际施工人员的损失,可先协商索赔方案,协商不成...查看全文

未获得劳动报酬的应对策略

劳动者维权途径及法律依据:劳动者可通过协商、投诉、劳动仲裁、诉讼等方式维护未支付劳动报酬的权益。不支付劳动报酬构成犯罪时,需满足公司为一般主体,故意拒绝支付工资,以及逃避支付、克扣较大数额且拒不履行义务等条件。此行为侵犯了员工财产...查看全文

未签劳动合同的临时工未获得工资报酬问题

如何维护拖欠工资的权益:商谈索要工资,若无结果,了解原因并要求欠条;若仍无进展,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并提供公司负责人联系方式;若监察处理无效,收集证据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查看全文

孩子勤工俭学却未获得报酬,法律如何保护?

“孩子打工遭拖欠工资,可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大队将调查并要求支付工资和罚款。如问题未解决,可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赔偿金。仲裁文书下达后,要求赔偿。”...查看全文

工伤患者如何获得工资报酬?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停工留薪期内按原工资发放工资,一般不超过12个月,可适当延长。具体停工留薪期的长短应结合伤情和医院意见确定,可咨询当地劳动部门。...查看全文

工伤患者仍可获得工资报酬

工伤赔偿标准与认定程序:工伤赔偿按月平均工资计算,根据工龄决定基数;工伤认定需提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劳动保障部门进行调查核实,一般60日内作出认定。...查看全文

初中毕业生打工未获得工资是否违法?

不合法。当事人可以索要,并且可以到劳动监察大队进行投诉举报。法律规定禁止招收未满16周岁的人,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此外,对使用童工的单...查看全文

拾得遗失物要求报酬是否违法?

拾得他人遗失物索要报酬属敲诈勒索,可按敲诈勒索罪立案,否则可适用治安管理规定处罚。拾得物应返还权利人,权利人领取时需支付必要费用。拾得人侵占遗失物无权要求费用或履行义务。捡东西不还不属于盗窃,但涉嫌构成侵占罪。...查看全文

离职员工是否能在试用期内获得工资报酬?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主动离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者有权获得劳动报酬,并且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拖欠工资。...查看全文

职务发明的发明人能否获得报酬?

法律分析:职务发明的发明人能获得报酬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发明人就其职务发明,可以依法获得奖励,且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支付发明人相应的报酬。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