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中仲裁问题的探讨

律师回答
摘要:劳动争议可通过仲裁解决,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涉及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离职、工作时间等争议都可申请劳动仲裁。担保物权争议也可申请仲裁,需满足仲裁协议、具体请求和事实、理由,并在仲裁委员会受案范围内。
一、劳动争议可以仲裁吗
1、劳动争议可以仲裁解决。
2、法律依据: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二、担保物权争议能否申请仲裁
1、担保物权,是与用益物权相对应的他物权,指的是为确保债权的实现而设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的权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符合以下几个条件就可以申请仲裁:
(1)有仲裁协议。
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仲裁事项;
(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2、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3、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
延伸阅读
劳动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
劳动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首先,劳动者可以选择与雇主进行协商和谈判,寻求双方达成和解的解决办法。其次,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机构提出调解申请,由第三方中立人员进行调解,促使双方达成争议解决的协议。如果调解无果,劳动者可以选择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由仲裁员根据法律和证据进行裁决。最后,如果仲裁结果不满意,劳动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劳动争议。总之,劳动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提供了多种选择,劳动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决争议。
结语:劳动争议可以通过仲裁解决,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涉及劳动关系确认、劳动合同履行、辞退和辞职、劳动报酬等方面的争议都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而担保物权争议是否适用仲裁,需要满足仲裁法的相关条件,包括存在仲裁协议、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属于仲裁委员会受案范围等。劳动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多种多样,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劳动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争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章 劳动争议 第八十二条 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章 劳动争议 第七十九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二节 申请和受理 第二十九条 【仲裁申请的受理和不予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劳务关系的劳动仲裁问题探讨

劳动仲裁范围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涉及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关系、劳动内容、经济纠纷等各类劳动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查看全文

探讨劳动仲裁中关于立案规定的问题?

律师解答: 劳动仲裁案件,立案标准如下:1、申请人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3、有具体的申请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范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中的反诉探讨

劳动仲裁中可以提起反诉。劳动仲裁反诉是指在已开始的劳动仲裁或诉讼程序中,被诉人向申诉人或被告向原告提出的一种独立的反请求,目的是抵销或吞并对方的仲裁或诉讼请求。员工申请劳动仲裁的技巧包括了解案情、确定管辖权、撰写申请书、准备证据并...查看全文

工伤仲裁申请问题探讨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适用于境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各类劳动争议,包括劳动关系确认、劳动合同履行、辞退离职、工作时间福利等问题,以及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等争议。...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中的学历问题

申请仲裁的是劳资纠纷方面的问题,跟学历有假没有太大的关系。法律分析劳动者在入职时,公司一般会让员工填写入职登记表,这是公司的权利。但是劳动关系的建立,并不以提交简历、填写入职登记表等等,自用工之日起劳动关系建立,所以学历造假不会影...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中的调解问题

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是先协商、协商不成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申请仲裁,仲裁不服可以提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前的调解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一方反悔或拒不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可选择申请仲裁或向法院申请支付令,但无权直接将该调解协议作为强制...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中的旷工问题

劳动合同有效期内,仲裁期间不影响正常履行合同。未经单位许可不上班算旷工,但劳动者可以请假。申请劳动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中的反诉问题

劳动仲裁可进行反诉,但需满足条件:被诉人或被告向申诉人或原告提起,案件受理前提起,反诉需以仲裁的反诉为前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当事人可申请调解、仲裁,不服仲裁裁决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社保缴纳问题与劳动仲裁的关系探讨

社保缴纳问题可申请劳动仲裁,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可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成功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的仲裁前置问题研究

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并非要求所有当事人都经过仲裁程序,只要求劳动争议经过仲裁程序。诉讼阶段追加被诉单位是可以的,根据民事诉讼法和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未经仲裁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应予考虑。...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裁决执行问题

仲裁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按期履行。如一方逾期不履行,另一方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劳动仲裁裁决生效后,企业拒不执行,劳动者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单位拒不执行仲裁结果,可处以罚款,单位主...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申请法律效力问题探讨(2023年版)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时效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的,应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受理条件的探讨

劳动仲裁受理案件的条件:申诉人需与劳动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争议必须是劳动争议且属于仲裁委员会受案范围,向有仲裁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提供明确的被申请人、仲裁请求和事实依据,按规定时间内提交完整且符合要求的申请书及相关材料。...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仲裁中的时效问题

法律分析:劳动争议仲裁中的时效问题:劳动仲裁时效是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起算。如果有中止的情形,可以依法从中止之日起重新计算时效,也就是如果中途讨要了工资,那么从讨要的那一天重新开始计算一年。...查看全文

保险劳动仲裁中的赔偿问题

不交保险劳动仲裁赔偿如下:单位不给缴纳社保,劳动仲裁后,由社保机构责令其缴纳或补足;逾期未缴纳,可查询存款账户;可申请划拨社保费;账户余额不足可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未缴纳且未提供担保,可扣押、查封、拍卖财产抵缴社保费。...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中的工资权益问题

劳动仲裁期间,员工如果提供正常劳动且劳动关系存续,用人单位应支付工资。如果劳动关系已终止,但是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导致劳动关系不存续的,根据劳动者个人诉求,可能有工资赔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中的诉讼撤诉问题

劳动仲裁可以撤诉并重新起诉。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后,可以撤回仲裁申请。撤诉后,可以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法院应予受理。如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另一方可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离婚案件在六个月内再次起诉,无新情况、新理由的,按照规...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超过仲裁时效的诉讼问题

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与诉讼时效密切相关,超过时效后引起胜诉权的丧失。法院应受理超时的诉讼请求,但被告方可抗辩诉讼时效已超过仲裁时效且无正当理由,法院将驳回原告的请求。...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立案程序探讨

仲裁程序包括提交申请书、仲裁受理、开庭审理、仲裁调解和仲裁裁决。申请人提交书面申请书,仲裁委员会在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通知被申请人。开庭前五日通知双方当事人,拒不到庭或未经同意退庭的,对申请人按撤诉处理。仲裁庭先行调解劳动争议,...查看全文

探讨劳动关系确认诉讼的仲裁时效适用问题

不同观点:劳动关系确认之诉是否适用一年的仲裁时效。一方认为应适用仲裁时效,以防止权利人滥用权利;另一方认为不适用仲裁时效,因劳动关系确认仅涉及事实认定,不涉及具体权益纠纷,且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的时效概念不同。...查看全文